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创业维艰开辟通天之路中心的历史,是一部见证和推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创业史,是一部自主创新、追求卓越、攻坚克难的奋斗史,是一部淡泊名利、不计得失、顽强拼搏的奉献史

在组建初期,第一批创业者们白手起家,借址办公,从1968年到1970年,先后经历三次搬迁

办公地点在最艰难的时期,他们曾在操场上搭起33顶帐篷进行办公

除了完成科研任务,还要参加计件劳动,搬砖瓦、盖房子,肩背绳拉上千吨的设备器材,坚持一边抓科研,一边搞建设,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

物质的匮乏没有难倒创业者们,他们紧紧跟踪国外航天动向,瞄准“为中国人早日上天作贡献”的目标,在起步晚、差距大、条件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承担了“曙光一号”飞船的生命保障和环境控制系统研制,开展并完成了53项主课题任务,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套航天服、第一批航天食品,选拔出20名待训航天员,时刻准备着让我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

科研设备尽管“曙光一号”最终由于种种原因被按下暂停键而未能发射,但在钱学森同志的大力支持下,中心整合了当时国内各个部门从事航天医学和工程的骨干力量,他们初衷不改、矢志不渝,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开展载人航天关键技术预研,为后续载人航天工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