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变“味”的仿瓷餐具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新闻事件变“色”变“味”的仿瓷餐具2008年12月26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与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栏目以《变“色”变“味”的仿瓷餐具》为题对北京大型超市及市场内销售含有脲醛树脂的劣质仿瓷餐具进行了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随即,北京市工商局办公室于2008年12月29日发布了《关于开展密胺塑料餐具餐盒商品检查的通知》,要求严查北京市内市场、商场、超市所销售的密胺餐具,对销售无QS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密胺塑料餐具的要坚决予以查处,并将其下架清出市场

为了彻底揭露国内有毒仿瓷(密胺)餐具,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协助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北京、河北、广东三地深入调查发现,不仅没有获证的企业仍然在继续生产,东莞市一家获证企业也在违规使用尿素甲醛树脂来做仿瓷餐具

2009年4月12日央视《新闻30分》以《部分仿瓷餐具企业继续违规使用有毒原料脲醛树脂》为题,再次披露违规现象

4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部署进一步开展仿瓷餐具执法检查紧急通知》出台

通知要求,全国质监系统对生产加工仿瓷餐具开展一次全国性的执法检查行动

广东、福建等仿瓷餐具生产集中地区陆续传来查处违规、违法行为

3·15洋垃圾如何变餐具2010年8月10日、11日、13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配合央视二套在全国各地区调查,并在央视二套《消费主张》栏目三期节目报道了各地区不少餐盒企业利用进口废塑料大量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的违法行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在专题报道后,各地质检和工商部门迅速展开行动,对辖区内违法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企业进行了查处,各地区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市场一度得到了很大改观,为维护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超市滥用保鲜膜,包装肉食留隐患2011年8月8日、10日、11日和12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配合央视二套在全国各地区调查,CCTV-2《消费主张》栏目连续四期播出了“超市滥用保鲜膜,包装肉食留隐患”食品安全专题,报道了北京、广东、浙江、上海等地PVC保鲜膜在生产和使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随后《京华时报》、《新京报》、《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相关追踪报道,各地执法部门纷纷进行执法查处,许多企业被迫停产整顿,大批保鲜膜被查封

为了规范食品保鲜膜合规生产,给生产企业、经销商、超市、市场用户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于2011年8月16日在京召开“保鲜膜质量情况交流研讨会”,共同学习国家政策标准,探讨保鲜膜行业发展方向

《消费主张》栏目也就此次会议进行了报道

2012年3·15曝光“塑料儿童玩具竟是医疗垃圾制造”2012年3·15晚会上曝光了很多废弃的塑料制品,甚至是医疗垃圾,经过简单地回收处理之后,就变成了孩子们手里玩的、嘴里咬的各种玩具

很多玩具既没有厂名、厂址,也没有国家强制性3C认证

用垃圾材料制成的玩具,又会给孩子们带来多么大的威胁和后果

一时间,塑料儿童玩具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不仅前期配合中央电视台走访调查,在曝光后,协会秘书长董金狮应CCTV-2财经《今日观察》与主持人王小丫一起探讨“孩子的玩具是否真安全”的话题

方便面碗“荧光门”事件2011年12月5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纸杯》(GB/T 27590-2011)、《纸碗》(GB/T 27591-2011)以及《纸餐盒》(GB/T 27589-2011)三项国家推荐性标准并于2012年6月1日正式实施

2012年5月29日在京召开了“食品包装安全与环保交流发布会”对纸制品国家标准进行了宣贯和详细解读

2012年8月8日,在广东召开了“食品包装产品质量情况调查发布会”,发布了《纸制品质量情况调查报告》,首次曝光了纸制品部分企业除了违规使用含有荧光增白剂的原纸外,还有一些企业利用政策标准的漏洞,只对食品接触面使用食品级原料,对于不与食品直接接触的纸杯或纸桶外层则使用非食品级,甚至来源不明的各种再生纸进行生产

调查报告发布后,方便面碗的安全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碗装方便面的销量一落千丈

2013年6月1日,国家标准已经实施一周年,相较2012年的调查,市面上销售的纸碗装方便面品牌有些已经整改了

除方便面碗外层用纸问题以外,其最外层的光油也一直是方便面碗存在的健康隐忧

“发泡餐盒解禁”事件早在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发布6号令,要求到2000年底在全国范围内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但是,就在被禁用了14年后,2013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第21号令,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目进行了局部调整

调整之一就是在淘汰产品目录中删除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这意味着从2013年5月1日起正式解禁

然而解禁后,国家并未出台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执行标准,环保部门也未建立切实可行的回收机制

特别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产生的污染问题究竟怎么解决,社会各界质疑声层出不穷

在国家未出台相关政策前,所有企业生产销售发泡餐盒均涉嫌违法,另外有部分企业仍在使用废塑料生产发泡餐盒,其安全隐患令人担忧

央视曝光“不保险的保鲜膜”2013年7月28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多家PVC保鲜膜违法或超量添加塑化剂

对于保鲜膜,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就发出了《进一步加强食品保鲜膜监管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质监总局公告2005年第155号),其中禁止企业用DEHA(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等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的物质生产食品保鲜膜;《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9685-2008)中对DOA(己二酸二辛酯)的要求为:最大使用量≤35%,特定迁移量或最大残留量≤18mg/kg,DEH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特定迁移量或最大残留量≤1.5mg/kg

央视曝光的16种保鲜膜样品中有15个违反国家规定使用DEHA塑化剂,DEHP最高超标29倍

在标准政策方面,情况也很混乱

《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强制性国家标准(GB10457-2009)定于2009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但却由于种种原因先后延期了两次,且延期至何时没有明确规定

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其中“聚氯乙烯(PVC)食品保鲜包装膜”被列为限制类,“直接接触饮料和食品的聚氯乙烯(PVC)包装制品”被列为淘汰类

2013年2月,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国家发改委令第9号)(简称“9号令”)有关条目进行了调整,其中“直接接触饮料和食品的聚氯乙烯(PVC)包装制品”由淘汰类中删除

保鲜膜国家标准和政策一再变动,前后矛盾,使得保鲜膜质量情况不一,市场混乱,塑化剂的使用更是无人监管,乱象丛生,作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产品之一,保鲜膜的安全卫生情况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保鲜膜到底保不保险,企业和监管者、标准政策制定者均应负起责任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