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文物保护同样是该所的工作重点.早在1964年,我们就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从当时的成都大学化学系引进一批大学本科生,筹建文物保护队伍,并于上世纪70年代末陆续建立文物保护化学实验室、青铜器修复室;80年代建立文物保护技术队,90年代正式建立文物保护中心

同时所里还设有古建石窟研究设计室和文物技术修复室,与文物保护中心共同承担文物保护任务

多年来在国家文物局和省内各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关心下,我所文物保护工作成绩显著,硕果累累

在青铜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方面,我所专业技术人员经过长期的研究试验,在继承传统技术的基础上,采用新的工艺、工具和材料,根据其年代、种类、质地、破损和腐蚀程度的不同,分别采用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法

如三星堆出土的大批青铜大面具、大立人、神树,以及汉代摇钱树等20余项,恢复了原貌,得以长期保存和向世人展示

在石质文物保护研究方面,先后承担主持完成100余项全国重点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乐山大佛、雅安高颐阙、绵阳平阳府君阙、成都王建墓等石质文物的地质勘探、方案设计和保护工程

该所的青铜器文物保护专家在继承青铜文物传统工艺修复技术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本地域青铜质地文物保护修复方法,先后在三星堆出土青铜神树、神坛、大面具、大立人,彭山出土汉代摇钱树等修复工作中广泛应用,其精湛的工艺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在青铜器文物保护研究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先后在巴蜀青铜器成分分析、巴蜀青铜器铸造工艺、锈蚀机理、封护加固材料、保护工艺等方面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科研水平在西南地区首屈一指,在国内外也具一定影响力

石质类文物保护方面,该所专业技术人员在调查勘探、保护技术、材料研究、工程设计施工以及效果检测诸多领域内,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如: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四川气候特点,经过较长时期的研究和多次试验,选用了以有机硅树脂和防水剂3号为主剂,以钛酸丁酯和三乙稀四胺为助剂组成的MSG-8石质文物防风化材料,在大足宝顶石窟和北山石窟、广元千佛崖和皇泽寺、安岳卧佛院藏经洞、巴中南龛石窟、新都桂湖龙藏寺碑等多处石质文物封护加固工程中应用,效果较好

《MSG-8古代风化岩石雕刻品封护加固材料》的研究获文化部1985-1986年度文化科技成果三等奖

以糠醛-丙酮作稀释剂,采用潜伏性固化剂-酮亚胺,再添加其它助剂的改性环氧树脂浆液,在饱水状态下石窟裂隙的灌浆补强和堵水中起到了良好作用,在重庆大足北山136窟防渗加固保护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该成果《潮湿环境下石窟、围岩裂隙灌浆补强材料的研究》获文化部1983-1984年度文化科技成果二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闻名于世的乐山大佛,由于千百年的自然风化和人为损坏,已经是病害累累,如何综合治理已成为文物保护界和社会各界十分关心的大问题

由我所主持完成的《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成果,为乐山大佛的科学保护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基础资料,该成果亦获1992年度国家文物局科技二等奖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