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基本陈列综述《古代中国陈列》展出文物2026件,包括一级文物521件
陈列以王朝更替为脉络,以珍贵文物为核心,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展示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
陈列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八个部分

各部分介绍与重要展品如下: 远古时期该展厅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文物与复制品
打制石器、猎物残骸、用火痕迹、骨针、兽牙贝壳装饰品反映当时的生产生活内容与审美情趣
从八千年前的稻谷到六千年前的母系氏族村落模型则表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发展,农耕技术的提高催生了手工业、文字、文化艺术和宗教,社会开始发生分化

夏商西周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王权政治得以强化并完善
青铜铸造达到较高水平,铸就了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
青铜铭文与甲骨文表明汉字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西周统治者推行礼制,重在彰显、维护等级秩序
青铜爵:二里头文化(夏代)
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为商周青铜铸造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青铜镜:齐家文化,是时代较早的青铜镜之一,奠定了中国古代青铜镜的基本形制
乳钉纹青铜方鼎:商代前期青铜器,证明其出土地郑州曾是商代都城
妇好三联甗、妇好鸮尊、商妇好青铜偶方彝、商后母辛青铜觥,皆出自商王武丁时期的妇好墓

龙虎纹青铜尊:商代
纹饰繁缛华美,集线雕、浮雕技法于一身,反映了商文化对淮夷部落的影响
四羊方尊:商代

应是三苗部落受商文化影响的产物,羊首造型独特,分铸技艺复杂
春秋战国西周以来的礼制分崩离析,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学术思想百花齐放,民族间相互融合,华夏民族主体形成,整个社会在征战兼并中逐步走向统一
王子午鼎:春秋楚国

器身上的龙形怪兽饰物是中国最早的失蜡法实例之一,在长篇铭文中使用鸟篆体也十分罕见,因此被誉为楚式鼎之冠
吴王夫差鉴:春秋吴国,器主为一代名主吴王夫差,因在山西出土,是研究吴晋关系的重要资料
朱绘陶兽耳方壶:春秋燕国,造型与纹饰均仿青铜器,以陶土为材质极为少见

秦汉时期中国进入大一统时代
琅琊刻石、阳陵铜虎符、秦兵马俑等文物表明秦始皇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汉兵马俑、绿釉陶楼、五铢钱纹铜鼓、扶风纸等则展示了西汉的强盛、东汉豪强势力的扩张、各民族联系的加强、中外交流的空前发展以及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
琅琊刻石:秦代

秦始皇曾东巡留下刻石七处,仅存两处,琅琊刻石为其一,是秦皇统一功绩的珍贵例证,石上小篆文相传为李斯所书
杨家湾彩绘陶兵马俑:西汉
陶俑描绘精、数量多、配套全、品种繁新、步武严整,为汉代出土文物所罕见
三国两晋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
陶文武官俑、陶牛车、陶骆驼表现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青瓷与黑瓷反映了中国瓷器的新成就
社会的变革、中外文化的交融则通过《职贡图》卷、邓县画像砖等文物体现出来
陶院落:三国吴
如实表现了厅堂、正房、厢房、前后门、门楼、角屋等建筑,有可能是孙吴宗室特有的随葬品
陶耳杯:三国魏
出土于曹植墓,墓内随葬品多为陶器,反映了这位历史名人的凄凉晚景
青瓷羊形烛台:三国吴
瓷羊形体雍容,釉色匀净,色泽淡雅,是早期瓷塑精品
隋唐五代中国历史进入全面繁荣的新阶段
无论是隋唐前期的鼎盛局面,还是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转折,其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均为前代所无法比拟
当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内地和周边民族关系更加密切,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中国许多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三彩骆驼载乐俑:唐代
生动塑造了一头骆驼与五名男子形象,巧妙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釉色鲜明润泽,代表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钱鏐铁券:唐代
“丹书铁券”的珍贵实物,作用相当于“免死金牌”,是中国最早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件御赐铁券
彩绘浮雕武士石刻:五代
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形式罕见
原物有一对武士,各肩负一青龙和凤鸟,早年被盗出国,后追回凤鸟件,美国收藏家安思远得知后将所藏青龙件捐赠国博
辽宋夏金元中国从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走向统一
宋元名窑瓷器反映了手工业的重大发展,纸钞的应用表明商品经济愈加活跃
城市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联系不断加强
鎏金鹿纹银鸡冠壶:辽代
带有明显唐代金银器特征,又保留契丹民族的造型特色,是存世仅见的银质鸡冠壶
《中兴四将图》卷(复制品):南宋
传为刘松年作,所绘人物比例准确,姿态自然,是南宋肖像画中的杰作
绿釉鸱吻:西夏
古建筑正脊两段的构件,釉面光亮,造型威猛,是西夏皇陵出土的最大最完整的建筑构件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王朝体系的最后阶段,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京城规划图、景德镇官窑瓷器等文物反映出超越前代的繁荣
但是,中国这一农业文明古国正与后起的工业文明大国悄然拉大差距,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郑和铜钟:明代
郑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前为祈求平安铸造的铜钟,是郑和一生壮举的见证
开荒执照:清代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由云南地方政府颁发给丽江府鲁甸人沙立目的土地凭证,附有民国四年(1915年)云南财政厅颁发的验契,证明这块由沙家开垦的土地一百多年间一直在沙家名下
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清代
景德镇御窑专为圆明园海晏堂烧制的陈设品,海晏堂即为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的安放处,1860年惨遭英法联军焚毁,海晏河清尊因此愈显珍贵
徐扬《乾隆南巡图》卷:清代
描绘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第一次南巡江浙的历史画卷,共12卷,分为纸本和绢本
绢本已散佚,纸本全12卷皆藏国博
《复兴之路》展览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基本陈列的最新发展
近代部分以2300多件实物、文献、图片、图表、模型、绘画、雕塑、旧址复原、模拟景观等展品,展现了从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中国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代和现代的革命历史文物,再现了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多年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概貌
中国革命博物馆当时是中国近、现代文物收藏量最大的博物馆,基本陈列是《近代中国》和《当代中国》
《复兴之路》简介前言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和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民族兴旺、国家强盛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通过回顾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充分展示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中华民族已经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展现
中华儿女的梦想和追求一定能够实现
第一部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单元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第二单元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第三单元中国人民的抗争和觉醒 第二部分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第一单元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二单元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第三单元辛亥革命失败和新文化运动兴起 第三部分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第一单元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二单元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第三单元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第四单元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四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一单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二单元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单元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四单元国际地位提高与国际环境改善 第五部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一单元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第二单元开创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第三单元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篇章 结束语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谱写了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壮丽史诗
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伟大的祖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历史昭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未来,任重道远
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