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学研究特点

博物馆学研究特点中国的博物馆学研究  中国博物馆学研究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文物收藏与研究是中国博物馆学的历史渊源

宋代形成、清代乾隆、嘉庆时期得到发展的金石学,对后来博物馆藏品的鉴定研究、分类编目、保管修复,提供了可贵的传统经验,对中国的博物馆藏品学和普通博物馆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19世纪中叶,西方的博物馆和科学文化一起介绍到中国

1849年刊行,由徐继畲所著的 《瀛环志略》 一书,即记载有西欧诸国博物馆的状况

近代最早倡导建立博物馆和论及博物馆的代表人物,是著名实业家张謇

1905年张謇的《上南皮相国(张之洞)请京师建设帝室博览馆议》和《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提出博物馆是政治和学术参考的重要部门、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

对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性质、征集、保管、陈列、行政管理、人员选配及馆舍规划等都作了阐述

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认为:教育并不专在学校,学校以外,还有图书馆、博物馆

这些论述集中表达了中国对博物馆的早期见解

20世纪30年代,中国博物馆学研究开始发展

1935年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协会以“研究博物馆学术”为宗旨,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开始有了自己的组织

协会出版“会报”,刊登博物馆学论文,介绍有关博物馆学的论著

1936年,中国第一部博物馆学著作《博物馆学通论》在上海出版,作者是陈端志

1943年曾昭燏、李济的《博物馆》出版,书中提出博物馆具有保存有价值之物品、辅助研究工作、实施实物和精神教育四大功能

这是博物馆收藏、研究和教育三重性质或三大职能的最早论述,代表了当时博物馆学研究的水平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