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院北宋时期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令与政令,号为“二府”,俗称“西府”,事实上是以枢密院的长官来分割宰相的掌兵之权,即马端临宣称的“枢密院官虽曰掌兵,亦未尝不兼任宰相之事
”
宋朝国策即是对“武人跋扈”的防备不遗余力
不过北宋初年武将在枢密院中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雍熙三年北伐,宋太宗“独与枢密院计议,一日至六召,中书不预闻”
皇祐四年,狄青升为枢密副使,御史中丞王举正、左司谏贾黯及御史韩贽等人纷纷上奏反对,宋仁宗不顾宰相庞籍等反对,硬将狄青擢为枢密使,前后四年
(《宋史·狄青传》)庆历年间,因二路用兵,知制诰富弼建言,边事系国家安危,不宜专委枢密,仁宗以为然,即诏中书同议(职官志),继又以谏官张方平上言,中书宜知兵事,乃以宰相吕夷简,章得象并兼枢密院,从此军令与政令则相互沟通矣
故仁宗庆历以后,宰相兼使迄元丰改制,又不复兼(《宋史·吕夷简传》 )
嘉祐元年,狄青罢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
宋代枢密院官职设置如下:判枢密院事、枢密使(知枢密院事)为正任官、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
皆为副贰官
“佐天子执兵政”
宋初,官无定制,有使则置副,有知院则置同知院
元丰五年改官制:使、副悉罢
元佑初,复置签书院事,以枢密直学士充,开禧后,以宰执兼任,遂为永制
使与知院,同知、副使,亦或并除,其签书、同签书并为端明殿学士;枢密都承旨、枢密副都承旨、枢密承旨、枢密副承旨“掌承宣旨命”;;枢密检详官、枢密计议官、枢密编修官
宋初枢密院下设四房:兵、吏、户、礼
神宗元丰五年增至十房,后又加两房,总计十二房:北面房(掌行河北路、河东路吏卒,北界边防、国信事)、河西房(掌行陕西路、麟、府、丰、岚、石、隰州、保德军吏卒,西界边防、蕃官)、支差房(掌行调发军,荆湖北路边防及京东、京西、江、淮、广南东路吏卒,迁补殿侍,选亲事官)、在京房(掌行殿前步军司事,支移兵器,川陕路边防及畿内、福建路吏卒,军头、皇城司卫兵)、教阅房(掌行中外校习,封桩阙额请给,催督驿递及荆湖南路边防)、广西房(掌行招军捕盗赏罚,广南西路边防及两浙路吏卒)、兵籍房(掌行诸路将官差发禁兵、选补卫军文书)、民兵房(掌行三路保甲、弓箭手)、吏房(掌行差将领武臣知州军、路分都监以上及差内侍官文书)、知杂房(掌行杂务)、支马房(掌行内外马政并坊院监牧吏卒、牧马、租课)、小吏房(掌行两省内臣磨勘功过叙用,大使臣已上历任事状及校尉以上改转迁遣)
吏共计三十八人:逐房副承旨三人,主事五人,守阙主事二人,令史十三人,书令史十五人
元祐既创支马、小吏二房,增令史为十四人,书令史十九人,创正名贴房十八人
大观增逐房副承旨为五人,创守阙书令史三人,增正名二十八人
(《文献通考·卷五十八》)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