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三院机构成立皇太极继汗位以后,不断加强皇权,至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自称宽温仁圣皇帝,改国号大清,改元崇德,终于完成了向君主集权制过渡的关键一步
在崇德改元前一个月,皇太极“改文馆为内三院,一名内国史院、一名内秘书院、一名内弘文院” ,并详细规定职掌,任命负责官员,为内三院发展成为政府中枢机构奠定了重要基础
文馆设立不久,就有更馆名的呼声,如天聪五年(1631年)参将宁完我上疏言“臣等公疏,请设六部、立谏臣、更馆名、置通政、辨服制等事,疏经数上,……” ,但皇太极对此事不作回应,更馆名的呼声也随之沉寂
至天聪九年(1635年),改革文馆的提议又重新出现,先是同年二月,正红旗牛录章京许世昌奏称“天子股胧宜立
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臣,相与赞襄开导,共造封疆,所谓辅弼重臣,上应天心者也
我朝枚卜之举,实有未行
不过曰书房,岂堂堂立国之体哉”
十二月,梅勒章京张存仁又条奏曰“改文馆为内阁中书科,以彰官制,其笔帖式亦应加中书科名色,分大小副参游守,为阁老翰林等官”
这次皇太极采纳了改革文馆的意见
之所以此时采纳改革文馆的意见,是因为对内,皇太极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使皇权实力终于完全凌驾于八旗贝勒之上
对外,皇太极消除了后金国家东北、西北的隐患,又争取到了大量明朝降臣作为攻明的助手,与明朝对峙的局势已成,建立君主集权制国家的外部条件成熟
至此,皇太极的势力远远超过八旗贝勒,由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向君主集权制过渡的内部条件已经具备
在内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建立八旗制度下的君主集权制国家已是大势所趋,这时皇太极需要扩大文馆组织机构,给予其明确职掌分工,以便应付改元后的繁杂事务
同时,文馆的改革也有利于彰显中央集权官制,使国家机构与皇太极改元称帝相匹配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内三院应运而生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