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院历史沿革

枢密院历史沿革唐代宗永泰年,置枢密使、以宦官为之,掌接受朝臣以及四方表奏并宣达帝命

后梁,改枢密使为崇政使,任以士人,并设崇政院

后唐庄宗改崇政院为枢密院,崇政使为枢密使,与宰相分执朝政,偏重于军事

宋,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中书门下为政府、枢密院为枢府),同为中央政府机关;枢密院设十二房(北面房、河西房、支差房、在京房、校阅房、广西房、兵籍房、民兵房、吏房、知杂房、支马房、小吏房)分曹办事

元丰改制时,有废枢密院、还军政于兵部之议,神宗以为“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遂留之

宋代枢密院长官枢密使、知枢密院事以士人充任,副职间用武臣

宋初,中书和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宰相因不带枢密衔而不得预军事

庆历年间用兵西夏,一度由宰相兼枢密使

南宋宁宗后,宰相始例兼枢密使

辽代按南北面官分设北枢密院与南枢密院

北枢密院掌军,南枢密院唯管士人迁调,为吏部职

占领幽云十六州地后,设汉人枢密院,统幽云十六州汉人军马,隶属南院大王

也有史料称北枢密院专掌契丹军马、南枢密院专掌汉人军马

元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卫,太子兼枢密使虚衔,枢密副使掌实权

战时,在主要战役方向设行枢密院,作为枢密院的派出机构统辖一方军政事务

枢密副使极少用汉人,仅极少数为蒙古人非常信任的汉人任过该职,如王约曾任副枢首近7年(1315年-1321年)为任该职最长的汉人

元末,朱元璋称吴王时,沿元制仍设枢密院,青州府寿邑吴氏始祖江阴侯吴良初封枢密院院判,后废之,改设大都督府统军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