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院唐朝僖、昭时期

枢密院唐朝僖、昭时期唐代枢密使之名始见于唐代宗永泰中,由宦官董秀职掌:“唐代宗永泰中置内枢密使,始以宦者为之``````永太中宦官董廷秀参掌枢密事

”《通鉴》载:“宦官董秀掌枢密

”胡三省注:“是后遂以中官为枢密使

”《通考》引《容斋洪氏随笔按》:“枢密之名始于唐代宗宠任宦者,故置内枢密使,使之掌机密文书,如汉之中书谒者令是也

”《石林燕语》卷四也引《续事始》云:“代宗永泰中,以中大董秀管枢密,因置内枢密使

”既然当时的枢密使仅一人,也谈不上有什么机构,又无太大权力,只不过是处理一般的事务罢了

“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

”但由于枢密使地位之特殊,皇帝的诏令,大臣的奏章都由他传上达下,加之随着唐末宦官权力的恶性膨胀,枢密使权力也迅速膨胀起来

董秀职任枢密使时就与桂管观察使陈少游内外引荐,贪污受贿

到宪宗元和时期,枢密使刘光琦、梁守谦两人分掌上下两院;僖、昭宗时枢密使是王知古、杨虞郎两人,知古领上院,虞郎领下院

实际宪宗时枢密使的权力较代宗时大多了:“堂后主书滑涣久在中书,与知枢密刘光琦相结,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杜佑、郑絪等皆低意善视之

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

”“上怒诸将无功,辛巳,命知枢密梁守谦宣慰,因留监其军

”“长安中,王守澄知枢密事,旧左右军容多入为枢密,亦无视事之厅后

”这一时期的宦官既掌握了枢密院,又掌握了军权,竟然达到任意废君、弑君的地步

《新唐书·宦者列传·王守澄传》:“是夜,守澄与内常侍陈弘志弑帝于中和殿,缘所饵,以暴崩告天下,及与梁守谦、韦元素等册立穆宗

俄知枢密事

”唐代废立皇帝都是由兼枢密使或护军中尉、中护军等宦官司谋划的

正如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所说:“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

推原祸始,总由于使之掌禁兵,管枢密``````其后又有枢密之职,凡承受诏旨,出纳王命,多委之,于是机务之重又为所参预

是二者皆极重要之地

有一已足揽权树威,挟制中外,况二者尽为其所操乎?”尽管如此,唐代宪宗时,宦官司能弑君、废君、立君,主要还是掌握兵权,容易接近皇帝之故

此时的枢密使还不能直接参与宰相议事

但到僖宗、昭宗时,“宦官杨复恭、西门季欲夺宰相权,乃于堂状后贴黄,指挥公事, 此其始也

”《新唐书·宦者传·严遵美传》:“北司供奉官以胯衫给事,今执笏,过矣``````枢密使无厅事,唯三楹舍藏书而已,今堂状黄决事,此杨复恭夺宰相权之失也

”“《新唐书·杨复恭传》载:杨复恭“自河阳监军入拜宣徽使,擢枢密使

僖宗出居兴元,复为枢密使,制置经略,多更其手

”“复恭以诸子为州刺史,号‘外宅郎君’,又养子六百人,监诸道军

天下威势,举归其门

”又《通考·职官典·枢密院条》讲到当时的议事程序,“若内中处分,则令内枢密使,宣付中书门下施行,则其权任已侔宰相,至僖、昭间,杨复恭、西门季之徒,至于视事,行文书矣

”这是唐代宦官、枢密使权力发展到最高峰时期,很明显,枢密使权力的急剧扩张是宦官专权这一特殊现象与枢密使本身职权的重要性相结合的结果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