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书院文学诗序精舍落成之后,朱熹怀着喜悦的心情,写了《精舍杂咏十二首》,并撰写诗序,以记其盛况
此后,他即在此广收门徒,著书讲学,长达五年之久,栽培了大量学生
朱熹的理学思想就传播开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
当时,一些著名的学者如蔡元定、刘火仑、黄干、詹体仁、真德秀、李闳祖和叶味道等人,都曾就学于武夷精舍
之后,一批理学名家相继在武夷山中和九曲溪畔择地筑室,读书讲学,有的还以“继志传道”为己任
如刘火仑的“云庄山房”、蔡沈的“南山书堂”、蔡沆的“咏雪堂”、徐几的“静可书堂”、熊禾的“洪源书堂”等先后出现在武夷
所以,武夷山在南宋时期已成为祖国东南的一座名山,后人称之为“道南理窟”
朱熹逝世之后,武夷精舍备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历代都曾加以修建
南宋末,经扩建后改为紫阳书院,由官府拨给公田,以供养学者
此后,直到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才改为朱文公祠,奉祀朱熹的神主,并以黄干、蔡元定、刘火仑、真德秀配享祭祀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巡按御史周鵷清、军御史及佥事肖乾元协力檄令县令王和重葺修,辟地百余丈,绕以围垣
前竖牌坊,匾上镌刻“武夷书院”
沿着牌坊稍进有楼五楹,名叫高明楼,正中大堂也有楼五楹,两庑各六间堂斋
全部构筑轩雅宏丽,并曾置田百亩作为祀事及修缮费之用,旁边又建屋数间,择朱子后裔一人世居管理
明万历年间,少司马陈省寓居武夷云窝时也曾修缮过武夷书院
这里有一段饶有兴味的佳话,说是当时书院倾颓,有士人题诗于壁云:“紫阳书院对清波,破壁残碑半女萝
颇爱隔邻亭榭胜,画栏朱拱是云窝
”影射紫阳书院远远不及陈省寓居之画栏朱拱的云窝
陈省见诗后,笑着说:“是其启我乎!”即解囊鸠匠将紫阳书院修缮一新[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卷十]
明崇祯末年(1574年),陈黄门履贞又捐资修缮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崇安县令韩士望又予以修饰
次年春,大风拔木,文公祠圯毁,仅存二门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官方再度加以修建,由康熙皇帝赐 予御笔“学达性天”匾额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闽浙总督觉罗满保捐俸重修
既立堂宇以祀朱子,复在堂后盖屋数椽,而以赵清献(北宋学者、崇安县第二任县令)、胡安国、刘子翚等附祀
建筑物至今已毁,仅留存两庑
原址现竖立有福建著名书法家沈觐寿撰并书的“武夷精舍遗址”六字及介绍文字的碑刻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