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书院始建由来

紫阳书院始建由来紫阳书院,在武夷山五曲隐屏峰下

始建于宋淳熙十年(1183),称武夷精舍,南宋末年扩建,称紫阳书院,明正统年间改称朱文公祠

宋朝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达十年

初建时有仁智堂、隐求斋、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物

现仅存止宿和隐求室的部分建筑

书院各处石壁上,留有许多诗文手迹,尢以朱熹亲笔题勒“游者如斯”和人陈省在晒布岩刻下的“壁立万仞”为著

武夷精舍在武夷山的隐屏山下,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于淳熙十年(1183年)亲自擘划、营建的一所书院

这是武夷山的一大建筑,人称“武夷之巨观”

构筑武夷精舍的缘起应追溯到淳熙五年(1178年)

这一年初秋,朱熹与妹夫刘彦集、隐士刘甫共游武夷时,只见九曲溪旋绕曲折,隐屏峰下云气流动,顿觉耳目一新,因而萌发出“眷焉此家山”和“仙人久相招,授我黄素书,赠我双琼瑶,茅茨几时建,自此遣纷嚣”的建屋初念

经过数年的苦心筹措经营,精舍终于在淳熙十年(1183年)动工,当年就初见规模

按朱熹《武夷精舍杂咏诗》所记,其布局大致是这样的:在隐屏峰下,两麓相抱之中,有三间房屋,名为仁智堂

堂的左右,有两间卧室,左边是自己居住的,叫隐求室,右边是接待朋友的,叫止宿寮

左麓之外,有一处幽深的山坞,坞口累石为门,称石门坞

坞内别有一排房屋,作为学者的群居之所,名为观善斋

石门西边,又有一间房屋,以供道流居住,名为寒栖馆

观善斋前,还有两座亭子——晚对亭和铁笛亭

而在寒栖馆外,则绕着一圈篱笆,截断两麓之间之空隙,当中安着一扇柴门,挂上“武夷精舍”的横匾

精舍甫成

朱熹约集了建宁知府韩元吉和著名历史学家、建安(今福建建阳县)人袁枢等前来庆贺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