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书院主要景点书院大门东林书院大门始建于明万历后期(1604年—1620年),大门计三楹,门上题写有牌匾“东林书院”
大门原在院前七箭河附近,后河塞门废
1994年,重建于此

东林书院大门上原悬有门联“此日今还再,当年道果南”
此联引用书院创始人宋代杨时典故
他曾撰有《此日不再得·示同学》长诗,勉励学人珍惜时间,刻意攻读,否则时去不返,难以再得

明代书院修复重新开始讲学,所以说“此日今还在”
另外,杨时一次南归时,其师程颢目送他曰:“吾道南矣”
后杨时居东林长期讲学,故曰:当年道果南

原联久佚,现联由无锡著名学者钱伟长重新题写
石牌坊东林书院石牌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又称马头牌坊,是东林书院的标志与象征
它位于书院建筑群导入部位,起烘托整个建筑作用,使书院建筑显得庄重、古朴

明天启六年(1626年),阉党毁书院,石坊同时被毁
明代原石坊上题“观海来游”“洛闽中枢”等字样
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改建木坊

清乾隆五年(1740年)恢复石坊,坊额上改题“东林旧迹”“后学津梁”字样
此坊为三间四柱五楼构架,通高7.24米
石坊上雕饰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精美图案

通体设计合理,结构严谨,是石构建筑珍品
旗杆石东林书院石坊后甬道两侧设有两块旗杆石
此两块方形旗杆石系前代原址遗物,每块约100厘米见方,厚约15厘米

中凿圆孔,孔径25厘米左右
为书院讲学期间悬挂院旗之用
据文献记载,旗杆木制,固定于基石上

旗杆上悬长方形旗帜,东西各一面
西侧旗上有“声彻琼林”四字,东侧旗上有“香飘桂殿”四字
琼林指宋代朝廷在京城汴京琼林苑宴贺新及第进士处

科举时代又称及第为折桂
明代东林讲学又有“东林社”子兼习举业,做到讲学科举两者兼顾,为社会国家培养人才
泮池东林书院泮池始凿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明代称之为月河
深约2.5米,宽约6米,长约60米,东西横贯道南祠与东林精舍门前,呈半圆形,黄石驳岸,上架桥
其来历与古代学宫前所凿泮池涵义一样

明代泮池现仍深埋地下,距地面约70厘米
1994年,在发掘明代泮池的基础上,改砌方池与拱形小桥,现今泮池仅为原月河的六分之一,深与原河保持一致,是讲学的象征建筑
东林精舍东林精舍现址处原为东林书院的内大门,又称为“仪门”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建
明崇祯二年(1629年),无锡人吴桂森重建此门,并题颜曰:“东林精舍”,精舍即指学舍
吴桂森是明代东林书院被毁后应旨修复书院第一人,也是东林书院山长,东林学派学者

现存“东林精舍”“洛闽中枢”砖雕门额均系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遗物,是书院纪念建筑的历史见证
东林精舍门额上题写有“洛闽中枢”四字
洛指“洛学”,即北宋二程(颢、颐)之学,因二程兄弟为河南洛阳人,故称“洛”

闽指福建朱熹“闽学”
中枢指重要部分或中心部分
此处喻指东林书院创办人杨时

他系二程高足,朱熹是他的三传弟子,他对宋代理学南传作出重大贡献
他将洛学南传后,成为闽学的鼻祖
朱熹成为理学集大成者

这一砖雕内容,反映了东林学派继承推崇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
丽泽堂东林书院丽泽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丽,连接意;泽,水

两泽相丽,万物滋益
此处以丽泽名堂,借喻朋友之间相互切磋讲学
该堂名由东林首领顾宪成拟取,就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顾宪成指出,学问须大家商量,须用大家帮扶,方可得手
并要求学人并胆同心,细细参求,细细理会,未知的要与剖明,已知的要与印证,未能的要与体验,已能的要与保持
顾宪成强调“实学”“实用”“实益”的务实学风

明天启六年(1626年),丽泽堂被拆毁,明崇祯二年(1629年)修复
丽泽堂是东林书院会众讲学的重要场所
当时,吴越江南士友及全国各地学人同志联翩来集,会聚此堂讨论,经常师众盈庭,盛况空前

依庸堂东林书院依庸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即依乎《中庸》之意
此堂为东林书院主体建筑,是东林大会之前举行讲学礼仪之所,被称为东林学派学术领地象征
依庸堂前悬挂有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由东林领袖顾宪成所撰,是东林志士读书讲学而不忘国家安危的真实写照
此联现为廖沫沙于1982年手书
燕居庙东林书院燕居庙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始建
中设几案,奉木主,为祀至圣先师孔子专祠
燕居取自《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即“宴居”,闲居之意
书院为社会私家讲学之所,它有别于府县学宫孔子的“大成殿”,故取“燕居”名祠
燕居庙东西两侧分别设典籍室、祭器室,是专门贮藏书院经籍图书及祭器乐器之所
三公祠东林书院三公祠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
为时任东林山长、无锡人高世泰捐资营构
其功用为专祀明代常州知府、潜江人欧阳东凤,明常州继任知府、漳浦人曾樱,以及明代无锡知县、峡江人林宰三人
他们在明万历至明天启年间(1604年—1627年)为东林书院的修复、道南祠的保护及东林学者后裔受阉党迫害时据理力争,主持公道,一身正气,保护有功,受地方人民爱戴
同时,他们也遭阉党诋毁,皆被列入《东林党人榜》而受到打击迫害
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三公祠被毁
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
西一间为书房,东为正殿
晚翠山房东林书院晚翠山房建于清代(1644年—1911年),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重修,现建筑为1994年在原址重建
为东林书院讲学书斋之一
晚翠,一般指树木经冬仍保持鲜艳绿色,或日沉西斜之际苍翠景色,此处两者涵义兼而有之
因为,此建筑位于书院主体建筑中轴线西侧长廊外,故与后一层含义较为贴近
山房,本指山中房屋,此处指幽静读书之所
此建筑为三间卷棚顶
内悬挂有前代所题“晚翠山房”匾
另悬柱联曰“茶熟酒香客到,月明风细花开”
来复斋东林书院来复斋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
1994年重新修复
为时任东林山长、学者吴桂森的书斋
明天启六年(1626年),阉党祸兴,东林书院除道南祠外其他建筑全被拆毁
崇祯帝即位后,下旨修复东林书院,因当时人们尚心有余悸,皆环顾不敢响应
无锡人吴桂森得旨大悦,个人单独捐资修丽泽堂及书院内大门,名曰东林精舍
并于丽泽堂西侧建来复斋三楹,作为个人燕息居业地
同时主持东林书院讲学之事
“来复”一名取自《周易》“反复其道,七日来复”
原意指“欲速反之与复而得其道,不可过远,唯七日则来复,乃合于道也
”寓意是借指很快恢复东林讲学之事
寻乐处东林书院寻乐处位于依庸堂西侧,清乾隆二年(1737年)由金匮知县王允谦构建
为来学者偃息之所
寻乐处由邑人华豫原题名
清代又称得乐处、贤乐处或寻乐斋等
王允谦撰有《寻乐斋记》,其斋名“盖取明道(程颢)先生所得于周子(敦颐)之语也”
意为反复探寻,领悟先贤奥旨,则乐在其中
勉励师众勤奋学业
心鉴斋东林书院心鉴斋始建于明末(约1604年—1644年),为东林书院重要书斋之一,是高攀龙门人、丹阳人周彦文(号季纯)在东林书院就学的专门起居书斋
他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春,决志专住东林书院,长期就学高攀龙,并将高攀龙日常讲授微言奥旨,记录成帙
其所撰《东林景逸高夫子论学语序》一文,即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岁季冬望日“书于东林书院心鉴斋中”
其所辑录高氏论学语被收入《高子遗书》中
其内容对于学之脉络,道之源委,知性复性,本体工夫等均有补益作用
东西长廊东林书院东西长廊始建于明末(约1604年—1644年),采用中国古代常见的“廊院制”组合形式,即书院讲学主体建筑轴线两侧以长廊连接,使各堂室斋舍内外相通,晨启昏闭,晴雨通行,较为方便
同时,各院落的空间组合自然又富有变化,对陶冶学人情操起到良好作用
此廊明天启五年(1625年)被阉党拆毁,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修复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又加重修
现廊内壁间置有书院明、清以来历代重修碑刻二十余方
其中另有明代文征明著名《停云馆法帖》原石三方及东林学者邹之麟墨迹之碑,为明代书法精品
小辨斋东林书院小辨斋为顾允成在无锡城中读书讲学处
顾宪成兄弟为方便东林讲学,在书院建成后次年,即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由顾宪成仲兄顾自成督理建造
与顾允成同年,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撰写斋记,云:用小辨斋“以名其居,称名以小而取数大”
顾允成著述《小辨斋偶存》一书亦由此斋得名
顾允成系东林八君子之一,他性格好静,平常角巾布鞋,衣食简朴无华
望之如木鸡,其言呐呐
唯对世道人心、王霸、义利、忠佞、儒释等大是非,斤斤计较,针芒辨析,从不含混
顾允成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六月下旬,病逝于此斋内
享年五十四岁
再得草庐东林书院再得草庐于清顺治十一年(1655年)由无锡人高世泰建
草庐因杨时诗作《此日不再得·示同学》而命名
为清初学者、时任东林书院山长高世泰读书讲学的场所
高世泰为高攀龙之侄,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他辞官归里后“主东林书院三十余年”讲学
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卒,享年七十三岁
是明清鼎革之际、东林建筑修复与讲事振兴的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
另外,清雍正刊本《东林书院志》一书亦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三月上浣编定完稿于再得草庐内
时雨斋东林书院时雨斋位于依庸堂东
清乾隆二年(1737年)由金匮知县王允谦构建
清雍正四年(1726年),无锡县东境析置金匮县,东林书院由无锡县改属金匮县管理
王允谦就任金匮知县后构建此斋,以为乡邑士子课艺休息之地
此斋为清代正式课习举业之所,标示书院讲学向官学转化开始
该斋所建,时值夏五月,天久不雨,甫落成而雨适至,邑绅华豫原颜曰“时雨斋”
王允谦撰有《时雨斋记》
这是地方官府对修讲所、增师儒、注重培养人才的具体反映
道南祠东林书院道南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为祀书院创始人、宋代学者杨时及其弟子门人专祠
因杨时南归故里时,其师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故取“道南”名祠
意将道学传之南方
该祠当年用官资建造,系无锡地方乡贤祠之一
明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阉党毁书院,道南祠获存
计有大门、前堂、享堂等
道南祠内祀宋代杨时及明清东林学者等约八十余人,均经官府批准入祠
是标榜前贤、激励后学的重要场所
东林开讲事,各地官员、学者人等均入祠中,拜谒先贤
东林报功祠东林报功祠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建
为专祀宋至清代历朝对东林书院修复、保护、捐助等地方各界有功之官佐、宿儒、士绅、贤达等
该祠建成,当年延请李鸿章题书祠名,由邹鸣鹤撰记,由当时锡邑书法名家邹安鬯(畅)书碑
原碑现仍存祠内
东林庵旧址东林书院到了元代时一度荒废
僧人月秋潭在书院遗址偏西处建东林庵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僧信谅重修
当时东林庵四周遍植桃花,清明时节,游人如织、骚人兴会,为无锡城东著名赏桃胜地,因而有“东林庵里看桃花”之谚语广为流传
现存东林庵旧址
弓河明代(1368年—1644年),东林书院东侧有一内护城河,因形似弓背而名“弓河”
原河随历史变迁已被填没
2004年重新修复开挖,因客观条件限制,恢复其中的200米及明式码头,其南端尚保存有明代弓河黄石驳岸约25米
高攀龙曾作诗“闲来观物妙,静后见人亲”,因此码头命名为“观妙”,两旁悬挂对联“云开青嶂峰当笔,水落银河月是弓”
书院东侧以弓河为界,不设围墙,使典雅秀丽的东林旧迹直接呈现于路人眼帘
正心亭东林书院正心亭内所悬匾额仿原无锡孔庙前牌楼上匾额复制,原匾现存无锡市博物馆内
匾额上纪念旌表的皆为无锡历代科举中的优秀考生
无锡共有五名状元、三名榜眼、六名探花、六百多名进士,并有“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等美谈
东林先贤顾宪成、高攀龙、叶茂才名列其中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