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成立背景

中国工程院成立背景早期舆论准备1954年1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启动,1955年6月正式成立

1981年夏,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在长春召开学部大会,提出了关于成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问题,当即责成学部常委中的张光斗、吴仲华、罗沛霖和师昌绪对其成立的必要性和初步方案进行讨论

随即在友谊宾馆开了几天的会,大家一致认为成立这一组织是必要的,并写了一个报告上报中央

 1982年9月17日,以张光斗、吴仲华、罗沛霖和师昌绪四个人的名义在《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实现四化必须发展工程科学技术》的文章,文中主题是为何必须大力发展工程科学技术和在中国如何大力发展工程科学技术

之后人民来函、全国人大代表及全国政协委员们时有动议转送中国科学院,不是要求成立中国工程科学院,就是建议扩大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的名额

1983年,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一分为二,第一技术科学部由李薰兼主任,第二技术科学部王大珩做主任

不久,两个学部又合二为一,但学部委员增选配额仍按两个学部看待

 20世纪80年代中,在第一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刘翔声的支持下,由金属所组织力量先后出版了两本有关国外工程院及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情况介绍

1991年6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向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CAETS)提出申请,最后以技术科学部不是一个独立组织,又具有官方色彩而没有被接纳

 1992年春,来自大学、科学院及产业部门的6位学部委员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再一次提出《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

这个建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报送中共中央办公厅,刊登于《综合与摘报》第54期(1992年5月8日)

江泽民总书记于5月11日批给温家宝同志“此事已提过不少次,看来要与各方面交换意见研究决策”

温家宝同志于次日批示“可否请中科院牵头商讨有关方面提出意见”

 从研究小组到筹备领导小组1992年6月19日,召开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第二次常委(扩大)会议

学部联合办公室主任张玉台同志通报了关于成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筹备情况,并宣布以王大珩、张光斗为组长,以6位倡议人及学部正副主任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名为“中国工程院研究小组”

同时,林华、李苏、罗西北、陆俊武等同志写信给李鹏总理,建议组建中国工程科学院,总理批示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考虑

 1992年7月18日,在与研究小组成员交换意见的基础上,由周光召向中央及国务院领导提出了组建“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五条原则性意见,得到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温家宝、宋健及罗干同志的同意

8月形成第四稿“关于建立中国工程院的报告”,9月22日写出一个征求意见稿,分发技术科学部各位学部委员及数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和地学部常委,最后返回的200余份意见中,一致同意组建中国工程院

11月10日形成了一个“关于建立中国工程院有关问题的汇报提纲”,在汇报提纲出台以后,第一个就是向国家科委领导进行了汇报

11月13日宋健主任、朱丽兰、惠永正副主任、国务院徐志坚副秘书长、尹志良局长及罗迎难处长听取了汇报,对内容没有实质性改动

1992年12月初,研究小组相继走访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冶金部、化工部、石化总公司、航空航天部、核总、机电部、农业部、中国科协、国家教委等十几个单位征求了意见

12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组建中国工程科学院的初步方案

 1993年上半年,国务院领导指示,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改由国家科委为主,成立了以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葛能全副主任及国家科委基础研究与高技术司冯思健副司长为正副主任的办公室,于8月3日由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提出《关于建立中国工程院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

1994年2月25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关于建立中国工程院请示的通知》,并批准由宋健国务委员为“中国工程院筹备领导小组”组长的 45个人筹备小组名单,中国工程院的组建工作正式开始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