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学基础内容简介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一、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验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社会科学)二、博物馆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博物馆藏品、陈列、观众以及各项工作及相互关系,博物馆事业建设各个方面,以及各级各类博物馆之间的关系等等
2、研究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发展的关系
三、博物馆学的研究方法: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2.运用一般科学研究法(分析与综合法、历史法、调查法、比较法);3.注意跨学科研究;4.注意新的科学方法论的运用
四、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博物馆要具备四个条件:(具有藏品;要有基本陈列;向社会公众开放;要有经营管理藏品、开展社会教育的专业人员
)六、博物馆的特征:(实物性、直观性、广博性)
七、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收藏、研究、教育
八、博物馆的基本任务:1.收集、保藏文物、标本和其它实物资料;2.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3.思想品德教育;4.科学研究;5.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
九、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05年,张謇)
中国第一个国立博物馆(1912年,蔡元培建立国立历史博物馆);(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
1935年4月,中国博物馆协会在北京成立
1982年3月,中国博物馆学会成立
每年的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
1868年1月,法国传教士韩德到上海,创办“徐家汇博物院”,即自然历史博物院
十、博物馆藏品征集的原则:1.明确的目的性(要从博物馆的性质出发;从保护国家科学文化财富出发;从陈列需要出发)
2.逐步建立完整的藏品体系(填补缺门、这种藏品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的丰富)
3.科学的计划性(馆藏品现状调查;陈列和研究需要的调查;征集来源的调查)
4.加强预见性
十一、藏品征集的主要途径:考古发掘、田野采集、民族学调查征集、社会调查征集、收购、接受捐赠、交换、调拨、接受移交、借展
十二、藏品的原始记录,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项目:名称、流传经过、地点、时代、所属关系、用途、质地、保存情况、征集者和征集时间、评价、参考文献
价值较高的文物还要拍照、录音、录像
(记录要真实准确;文字要规范、字迹要清楚、记述要明确通顺;十三、藏品鉴定的主要任务是辨明真伪、考证内涵、评定价值,也应包括定名和定级
(第一道关口是把握好“真伪”
文物鉴定的方法:凭传长期经验的传统直观法、考证法、调查法、运用现代技术装备的科学检验法
(首先要掌握当时的时代特征)历史文物定名,应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时代、款识、作者;特征、纹饰或颜色;类别、器形或用途)
文物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般
十四、藏品的科学管理,必须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
这些步骤除鉴定、定名、定级外,主要是:等级、分类、入库排架、编目、统计、建档、检查和清点
藏品管理的目的:一是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丢失、损坏;二是方便研究、利用,使藏品的内涵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
藏品管理必须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
十五、藏品保护的基本原则:保持其原状
1.消除隐患保护健康的原状;2.预防性保护为主;3.适当的应用新技术、新材料
4.继承弘扬传统的文物修复保养工艺
十六、影响文物质量的环境因素:环境气候、空气污染、光线辐射、昆虫危害、微生物繁殖等
十七、按陈列内容划分,我国博物馆的陈列主要有以下几类:社会历史类陈列、自然历史类陈列、艺术类陈列、科学技术类陈列
按陈列场所,可分为室内陈列、室外陈列
十八、组织陈列的基本原则:1.先进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2.先进的科学性和用于创新的精神;3.艺术性和普及性;4.增强精品意识,创作陈列精品;十九、举办陈列的工作程序:1.总体研究与设计;2.内容研究与设计;3.艺术形式研究与设计;4.辅助展品和设备的设计和制作;5.陈列的现场安装与布置;6.陈列开放前现场的评估和开放准备;7.每个工作阶段的评估和展出后的总结
二十、力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实现先进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和谐统一,是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艺术形式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了实现这一原则,艺术形式应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创造一个良好的展出与参观环境;2.正确的理解展出主题和展出内容;3.组织好展品,给它们以恰如其分的展出位置;4.展出艺术形象要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5.要有自己的艺术风格;6.整体完整统一下的多样变化;7.要富有艺术感染力;8.要善于借鉴、用于创新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