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陈列起源以文物、标本和辅助陈列品的科学组合,展示社会、自然历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或某一学科的知识,供群众观览的科学、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
产生和发展陈列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代帝王、贵族对珍稀物品的收藏和展示
博物馆陈列则出现于19世纪中叶
在中国,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的太庙陈列有玉镇大宝和大鼎;汉初有上林苑,畜养珍禽异兽,栽植奇花异草,供帝王观赏;汉宣帝(公元前91~前49)时,在未央宫的麒麟阁,陈列有功臣绘像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殖民势力的东来,出现了外国人在中国举办的博物馆陈列
20世纪初,张謇创办了南通博物苑,其陈列分为历史、自然、美术三部,而历史文物和美术品均以时代先后为序,自然标本则按地区为序,这是最早由中国人自办的最有影响的博物馆陈列
公元前3世纪初,埃及托勒密二世在缪斯庙中布置动植物标本供研究者和学生观览
中世纪,欧洲的帝王、贵族、教会陈列所收藏的珍稀物品,以炫耀财富或宣扬敬神观念
中世纪晚期,出现了考古资料和自然标本的陈列
当时的陈列是按陈列品的大小排列,无系统性
1856年德国纽伦堡的日耳曼博物馆开始采用组合陈列,把同一时代相关的展品组合在一起展示
由于组合陈列的显著优越性,很快得以推广
继而有了分类陈列、复原陈列、生态陈列等
类型博物馆陈列,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若干种类型
按陈列的内容,可分为社会历史陈列、自然历史陈列、科学技术陈列、艺术陈列
按陈列形式和方法,可分为复原陈列、原状陈列、摹拟陈列、演示陈列、生态陈列、分类陈列、综合陈列等
按陈列的场地,可分为室内陈列和露天陈列
按陈列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基本陈列和临时陈列
按陈列的动态,可分为固定陈列和流动陈列
作用陈列是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活动的主要手段,它集中反映了博物馆的性质和类型,体现了博物馆藏品、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水平,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综合成果,也是衡量博物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