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历史沿革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决定,为庆祝建国10周年,在北京新建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博物馆和展览馆

同年10月12日在军事博物馆陈列大楼建筑工地隆重举行开工典礼

 1959年7月,军事博物馆陈列大楼建成; 同年3月12日,中央军委第167次会议议定:“正在筹备的军事博物馆,可以定名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960年5月13日,总后勤部军械部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移交武器、器材、弹药1525件; 同年8月1日,正式开放,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

 1962年夏,毛泽东主席为军博题写馆名

军博报总政副主任肖华并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罗瑞卿同意,请毛泽东主席为军博题写馆标

毛主席欣然同意,在6页信笺纸上写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1个大字

同年8月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共有红军馆、抗日馆、解放馆、抗美援朝馆、现代馆、兵器馆、民兵馆、礼品馆、综合馆

1965年8月,军博鉴定出馆藏一级文物936件,其中红军馆229件,抗日战争馆206件,解放战争馆263件,抗美援朝馆159件,保卫社会主义建设馆62件,兵器馆17件

1967年1月中旬,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军博闭馆

1970年10月13日,军博按试行编制组建领导机构,取代“革委会”

周础任政委,耿学文任副馆长

并建立临时党委

馆下属共3个处级单位:政治部、管理处、陈列宣传处

1975年10月29日,军博历史综合馆(原综合馆之改称

因其缺少建国后的内容)开始内部预展

1977年4月,《毛泽东主席纪念展览》经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等领导人批准,进行内部展出

同时对内开放的还有已陈列就绪的3个历史分馆

1979年,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及其返回舱,由国防科工委交军博收藏

1981年7月,军博历史综合馆撤除

1982年3月,中国博物馆学会成立

军博是该学会发起单位之一,副馆长秦兴汉、马仲廉参加成立大会,被选为该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秦兴汉为常务理事和副理事长

同年8月1日,进行重大调整修改的兵器馆和经过进一步修改的现代一分馆正式开放

1985年8月13日,抗日战争馆正式开放

1987年1月1日,军博试行全周开放制度,每周7天都开馆,改变星期一闭馆的惯例,只在元旦、“十一”各闭馆1天,春节闭馆2天,每年可增加约57个开馆日

1988年7月1日,军博《中国古代战争馆》《中国近代战争馆》正式开馆

1994年8月1日,军博试行分馆制并开始运行

1995年12月22日,北京市首批博物馆注册登记颁证会在北京市文物局召开,军事博物馆成为首批注册的55所博物馆之一

1998年4月7日,革命战争馆东一、二、三层楼于6月起陆续撤展

同年8月25日,军博干部按新编制开始定岗定位

同年10月21日,军博召开领导干部会议,确定从1998年11月1日起展览大楼全面闭馆维修

2001年2月13日,军事博物馆大楼中央空调安装工程开工典礼仪式在军博举行

2004年2月18日,《土地革命战争馆》《抗日战争馆》《全国解放战争馆》开馆仪式在军博举行

2008年3月1日,军博在首都博物馆界第一个免费开放

 2010年7月,军博展览大楼加固改造工程立项

2012年9月21日,军博展览大楼加固改造工程举行开工典礼

2017年7月,军博展览大楼加固改造工程竣工

 2021年,军博启用新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按文物藏品类型实施数字化工程

 2022年11月22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闭馆,于2023年1月1日起恢复开放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