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书院发展历程据史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于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向宪宗上书《论佛骨表》,触怒了迷信佛教的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袁州剌史
韩愈到袁州后兴办书院,为培养造就古袁州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写下了“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等名篇、佳句
为纪念韩愈任袁州刺史(宜春太守)时期的功绩,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袁州知州事祖无择, 於府学明伦堂西侧,兴建韩文公祠崇祀(今天符巷口对面立韩文公祠),以李翱、皇甫湜、郡人卢肇、郑谷配之
元末毁于兵火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袁州知府姚文重建祠于宜春台右侧,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知府刘廷诰、宜春知县徐拭等人将韩文公祠修葺,扩充匾曰“昌黎书院”
祠在西,书院在东(现存)
在书院院门楹柱上曾有一联曰:朝奏九重,夕贬潮阳,公骨何如佛骨健;文起八代,明重袁州,教功当比政功高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作最后一次修建
该建筑为书院式布局,砖木结构,悬山顶,单檐,泥瓦,两侧砌为风火垛子墙,抬梁式木构架
面阔5间,分上下二栋,有斗拱,较简易,内檐雀替短小扁平,简易、素面
金柱较小,柱础花岗石,方脚扁鼓形
内无墙,槅扇门构筑,无花饰
栋与栋之间架有走廊,走廊两边有天井
西侧为韩文公祠,面阔3间,结构和书院相同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3年)将宜春郡圃旧堂更名曰“景韩堂”
明正德年间(1506-1522年),知府徐琏又更名曰“仰韩堂”(原袁州府署内均毁)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昌黎书院改为袁州中学堂,民国三年又改为江西省立第八中学(即今宜春中学)、宜中、七中、后为乡村师范学校校舍
现书院尚存一部分在今现存宜春市四中校园内,依然保存完好
1984年5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点之一
现如今,针对原昌黎书院破旧不堪的状况,宜春市政府决定另择新址,重修昌黎阁
现昌黎阁位于袁山之巅,高21米,共三层,建筑面积519平方米,一层为景韩堂,以简洁的庙堂来突出“韩愈文化”主题;二层为恋清轩,以丰富的文化陈设来填充,主要介绍韩愈生平,展示韩愈在宜春的主要业绩及其文学作品;三层为胜游楼,展示“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文化内涵,满足游客登高望远的休闲愿望
同时,还在阁的南面修建了昌黎广场
整个工程通过楹联、廊柱文化、挂匾、壁画和石鼓文化来体现“韩愈文化”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