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文学社简史

关键词文学社、寸草、校园文化

2010年,《思源》杂志创刊之际,即赋予并秉承了“担负交大人精神家园、情感纽带与交流空间的使命”,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独具特色的系列刊物之一。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会会刊《思源》杂志创刊十周年。十载岁月、相知相伴。经编委会讨论后决定,编辑部精选十年来读者反馈喜爱度最高的二十余篇校友回忆文章编入《思源》杂志第四十期,以“学在交大”“我的年级我的班”“缤纷校园”三个版块,较为全面地呈现不同时代背景下交大人的校园学习和生活,深挖交大人的情感故事和精神内核,传承交大独特的校园和校友文化,力求让读者有兴致有共鸣,在文字间畅游的同时也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1983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电工及计算机科学系(三系)学生张佩星,携手同系同学黄纬、罗丹霞、邓海雍等,创办了中国第一本理工科大学生文学刊物——《寸草》,由张佩星任主编、黄纬任副主编。起初的刊物,均是在蜡纸上手工刻字、然后手推滚筒一页一页地人工油印。一百来份不到10页的刊物,竟然迫使同学们通宵达旦,干了好多个晚上。这些如今价值连城的刊物,当初的形式之简陋、印刷之粗糙、条件之艰苦,反倒衬托出了学子们对文学的酷爱与执着之心。当时,《寸草》首期作品均出自三系同学手笔,但刊物发行后,却受到整个交大同学的关注。从第2期起,其他系的同学纷纷投稿发表作品,《寸草》马上变成了整个交大的文学刊物。

1983年9月,借《寸草》第3期出版之机,主编张佩星与李文斐、罗丹霞、曹永兴、陈瑛、曹菊生等同学携手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理工科大学生综合文学社团——交大寸草社。这个以三系为原点的社团,由李文斐、曹永兴、陈瑛、杨少中等先后担任正副社长,并得到了系里领导和老师的支持。而在此之前的1981和1982两年内,由野蔓、黑子等联手创办的、纯粹以诗歌为载体的《逆光》诗刊,发行数期,引人瞩目,为交大学生文学的兴起也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作为寸草社社刊的综合文学杂志《寸草》,则继续强势扩大着她的影响力。在主编张佩星、副主编黄纬和陈瑛等的领导下,在社团骨干曹菊生、湾仔、罗丹霞、朱世平、孙伟、朱曦、夏佩群、唐建伟等的共同努力下,《寸草》茁壮成长,吸引了大批文学青年,并因此奠定了日后交大文学社成立的基础。甚至到了83年11月出版的第4期,《寸草》开始发表全国各地高校大学生投稿的文学作品。1984年3月,《寸草》诞生一周年之际,张佩星带队拜访30年代老诗人辛迪,老人在周年刊《寸草》第5期上,为大学生欣然题字:寸草迎春阳,长遍天涯路。短短一年的时间,手刻油印版的《寸草》总共编印了五期,影响波及各地高校,而这仅仅是故事的开始。

然而,铅印自己的作品,一直是同学们的梦!1984年6月,在张佩星、邓海雍、李文斐、冯秋霞、曹菊生、曹永兴、沙涛、黄玮等编委同学的不懈努力之下,由寸草社汇编的、铅印版的中国第一本理工科大学生诗集——交大学生诗集《鸽哨》问世了。这是一本里程碑式的诗集!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由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社团要印刷、出版自己的刊物或书籍,几如登天。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生们只能采用“刀耕火种”方式、也就是刻蜡纸的方式,来实现这种使命。而想用铅印方式印刷自编的诗集,那是只有在梦中才能实现的事儿。当时的这种困难程度,对于今人来说绝对是无法想象的。然而,上海交大的理工科大学生们,却把梦变成了现实,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大学生自编的铅印诗集——《鸽哨》。

《鸽哨》不仅仅在上海交大引起轰动和争购,而且对全国大学生乃至各界人士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诗集由张佩星、邓海雍主编,辑录了校园诗人沙涛(湾仔)、曹菊生、张海燕、张佩星(步泰尘/消得)、野蔓、阿西(曹永兴)、邓海雍、左岚、曹梅芬、杳星(谢炯)、钱子敏、冯秋霞、石吾、王传庆、刘榛榛、林青、蛮荒、雁力(廖燕丽)、潺潺(冯燕君)、周翔、殷卫海、晓冰、陈翔鹰、柳兰、徐广涵、杭杭(张杭)、黑子(林文彤)、义夫(李文斐)等的诗作。这些诗,读起来是那么的清新迷人、脍炙人口,倾倒了青春学子无数。当年的《青年报》还为此开辟专版,从中选取了湾仔、潺潺、徐广涵等人的作品在报上发表。而让大学生们最感动的,是交大校门外一家叫做“自立书店”的个体户。张佩星多次拜访书店,同小店老板沟通,终于,那位女老板冒着销售“非正规”出版物的危险,把《鸽哨》放上了她的柜台。上柜没几天,就被社会读者抢购一空。再次送货到小店的那一刻,往往是社员们最开心的时刻。这位30来岁的小店女老板长得非常漂亮,尽管脸的一侧有一大块褐色疤痕,但她的美丽和善良让学子们依然心动,成为心中的女神,并至今难忘。

1984年11月6日,以寸草社为根基的上海交通大学文学社宣告成立,《寸草》也众望所归地成为交大文学社的社刊。创始人张佩星出任交大文学社首任社长,张佩星和周翔出任社刊《寸草》主编。文学社邀请了校领导刘克、王宗光作为名誉社长,还邀请了臧克家、丁玲、秦牧等10余位文学大师以及校报、校团委老师作为顾问。臧克家、秦牧等大师们写来贺信,为文学社造势,给同学们鼓励。同步出版的文学社创刊号《寸草》第6期,已从手工刻字变成打字油印,字体变得清晰了,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加入文学社的同学越来越多,刊物也厚了许多。文学社经常举办诗歌朗诵会、创作座谈会、文学沙龙聚会、旅游写作体验活动等,举行“寸草文学大奖”评选活动等。除了定期出版《寸草》社刊,文学社还不定期出版《寸草报》、分类作品专刊、获奖作品专刊等,并联合交大校报、研究生通讯杂志等联合办报或开辟专栏。全校的学子们从自己每月的饭钱中抠出一分钱两分钱,积蓄起来“购买”文学社编印的刊物、报纸和书籍,以这种特殊的捐助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爱和对交大文学事业的支持,帮助文学社有后续资金购买纸张和油墨,出版学子们喜欢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刊物。团委姜斯宪、高国富老师,校报田磊老师及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先后给予文学社经费及其他各式的支持。在创社社长张佩星、第二任社长周翔、第三任社长叶天蔚以及文学社理事曹菊生、杨民珺、华崇东、陈昊、霍历洋、朱年平、许华乔、冯燕君、曹明华,以及骨干成员沙涛、周淳、邓海雍、冯秋霞、吴琪、邹菊铭、陈慧、陈军、吴伟卿、殷卫海、徐广涵、张海燕、屠锦洪等各系、各届同学前赴后继的努力之下,交大文学社搞得分外红火,经常导演具有轰动效应的活动或事件,成为当时交大号召力首屈一指的学生社团,其聚变效应甚至蔓延至全国各地。有时候,文学社的活动广告一出,告示栏前就会围上一圈学生,指指点点。有一次,有个同学“指责”社员们写的朦胧诗看不懂,社长张佩星灵机一动,用大白纸为新一期《寸草》的发行写了一个广告,贴在告示栏醒目处,题目是——“看不懂,使劲看”,试图以一种谐谑的姿态来吸引大家对《寸草》的关注。紧接着,又以《看不懂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