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坦君科研成就科研综述20世纪70年代末

童坦君科研成就科研综述20世纪70年代末,童坦君主要从事肿瘤的基础研究,揭示了生物体液中存在抑癌活性物质,此物质对癌细胞具有杀伤作用,但不抑制自身骨髓细胞

1981年,童坦君访美回来,从此他就开始设计衰老方面的研究工作,经过潜心研究他终于初步破解了人类细胞衰老之迷,阐明了P16基因是人类细胞衰老的主导基因,也是人类细胞衰老遗传控制程序的主要因素

1988年,童坦君涉足老年医学基础研究,与爱人张宗玉教授共同将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理念与技术系统引入中国衰老研究

他们在这一方面做了富有创新性的系统工作,在阐明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信号转导及其调控方面成果突出

20世纪90年代初,他在肽类生长因子信号传递方面提出了生长因子干预原癌基因转录因子及DNA甲基化的设想

他领导的研究组揭示表皮生长因子(EGF)具有降低某些原癌基因甲基化、促进染色质蛋白激酶的活性,使某些原癌基因特异结合蛋白增多等作用,并对影响途径进行了系统研究

1999年,童坦君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细胞重大生命活动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子课题——“与衰老相关基因或基因群的克隆与功能研究”部分任务

为观察不同因素对衰老的影响,他们建立了一套国际承认的评估细胞衰老的定量指标,用于衰老研究,不仅为研究项目检测细胞衰老程度提供了依据,也用于检验药物抗衰作用,为中药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2000年,童坦君开展了“衰老的细胞与分子机理研究”

科技成果童坦君建立了一套国际承认的评估细胞衰老的定量指标,可用于衰老理论研究和药物抗衰效果评价

该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肯定和评价,并因此于1998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6年,童坦君以“细胞衰老的主导基因研究获重要成果”为题获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主要论著截至2019年7月,童坦君发表中文研究论文160余篇,综述数十篇

除主编《医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参编各类书籍30余部,倡立中华健康老年网外,他主编的《医学老年学》(1995)是第一部系统引入分子生物学现代理念的中文老年医学专著,曾获卫生部科技著作奖(1998)

1 童坦君、张宗玉,医学老年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第一版),2008(第二版)2 童坦君、李刚,生物化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第一版),2009(第二版)3 张宗玉、童坦君,健健康康活百岁 有滋有味过百年[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4 张迺蘅、童坦君,医学分子生物学[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5 童坦君、张宗玉,衰老机制及其学说[J],生理科学进展,2007,38(1):14~186 童坦君、张宗玉,衰老分子生物学在新世纪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19(3):167~1697 童坦君、张宗玉,端粒酶的医学应用前景与局限性[J],中华医学杂志,2000,80(3):170~1718 童坦君、张宗玉,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1999,79(2):158~160 9 张宗玉、童坦君,衰老与长寿的分子机理[J],香港老年学报,1997,11(1):30~3710 张宗玉、范新青、童坦君,中国人外周血白细胞端区长度随增龄缩短[J],生物化学杂志,1997,13(5):605~607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