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百熙改革学制戊戌政变使已经开始的教育改革进程暂时受挫
但历史潮流不可抗拒
进入20世纪以后,清王朝统治危机更加深重

为了维持岌岌可危的统治,清政府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1月发布了所谓“变法”上谕,开始举行“新政”
“兴学育才”即是“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
1905年9月,清政府发布谕令,宣布从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至此,在中国沿袭实行达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通令全国各地大力举办学堂,并颁布了各级各类学堂章程,统一了全国学制
而这一全国统一的学制则是从1902年张百熙拟定《钦定学堂章程》开始的
张百熙,字冶秋,1847年生于长沙县
早年他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
1874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以后历任国子监祭酒和山东、广东等省学政
1901年,他历任工部、刑部、吏部尚书
1902年初,开始兼任管学大臣,并主持京师大学堂
上任之初张百熙就将原美国籍总教习丁良韪辞去,改聘著名学者吴汝纶为总教习
据传,开始吴汝纶坚辞不就,张百熙亲自到吴的住所跪拜说:“吾为全国求人师,当为全国师徒拜请也
先生不出,如中国何?”吴汝纶被其诚意所感动,终于同意任总教习职
同时,张百熙对京师大学堂教学和管理进行一系列改革,成效颇巨
他还以管学大臣的名义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厅及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张百熙认为振兴教育必须有完整系统的学校体系及其制度
1902年他以管学大臣名义“上溯古制,参考列邦”,“兼取其长”,拟定了京师大学堂、考选入学、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蒙学堂等各级学堂共六个章程进呈清政府,被清政府以《钦定学堂章程》之名颁布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
张百熙希望朝廷钦定章程颁布之后,“各省督抚责成地方官核实兴办”,以达到“兴学育才”的目的
然而,清政府对张百熙存有戒心,加上这一学制本身的不完备,因此并没有实行
1903年,清政府又增派荣庆为管学大臣
同时“派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将现办大学堂章程一切事宜,再行切实商订;并将各省学堂章程,一律厘定”
他们在张百熙原定章程基础上“考求增补”,拟成各级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实业学堂和仕学馆、译学馆、进士馆等各类学堂章程以及《家庭教育法》《任用教员章程》《实业学堂通则》《各学堂管理通则》《学务纲要》等文件上奏
清政府以《奏定学堂章程》之名颁布
这就是后来成为全国兴办各级各类学校的依据,并对我国近代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将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第二段为中等教育,中学堂五年;第三段为高等教育: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大学堂三至四年、通儒院五年
与高等小学堂并行的有初等实业学堂,与中学堂并行的有初级师范学堂、中等实业学堂,与高等学堂堂并行的有高等实业学堂
此外,仕学馆、译学馆、进士馆都是属于高等教育性质
张百熙致力于教育改革的目的无疑是为了稳固清王朝的统治,但他的努力客观上有利于近代教育的发展
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奠基人之一
根据清政府的“新政”谕令,湖南省从1902年年初开始逐步改革教育制度
4月,在长沙求实学堂基础上设立了省城大学堂
接着,又选拔知县胡珍率12名生员前往日本考察教育,学习师范
这12名生员中,长善两县有俞诰庆、俞蕃同、王履辰、汪都良等4人,其余属长沙府各县的有龙纪官(湘乡)、仇毅(湘阴)、颜可驻(湘乡)、胡元(湘潭)、朱杞(湘乡)、刘佐楫(醴陵)等6人
为了便于统一领导和管理全省教育
1902年6月12日,湖南省学务处正式成立,同时拟定了《兴学要义》三端,即“培养德性,以作忠孝;开拓智识,以致实用;作兴志气,以振顽懦”和《学堂办法》三端,即“循序渐进,以定学程;严立规则,以回积习;划分年限,以收实效”
省学务处的成立,使全省教育事业有了统一的筹划和管理机构,开始实现教育行政的专业化,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到1906年,清政府设立学部,各省裁去学政,改设提学使司,下设学务公所作为办事机构,原学务处撤消
学务公所是一个正式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它的设立,标志着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化的进一步完善
在这种形势下,长沙的近代学校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官办、民办和私办配合,大、中、小学衔接,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并举的格局
高等教育方面,1902年求实书院改为大学堂后,1904年岳麓书院亦改为高等学堂
两校旋即合并为湖南高等学堂,以岳麓书院为校址,这就是湖南大学的前身
此后至辛亥革命时,长沙又先后创设了湖南医学堂、官立法政学堂、优级师范学堂、高等实业学堂、高等巡警学堂、高等铁路学堂、雅礼大学堂和景贤法政学堂等高等学堂,另外还有两所中学附设专科
其中湖南高等学堂、医学堂、官立法政学堂、优级师范学堂、高等实业学堂、高等巡警学堂均为官办,高等铁路学堂由粤汉铁路公司创办,雅礼大学堂由美国雅礼会创办,景贤法政学堂则属于私立性质
普通中学教育方面,从1903年私立明德学堂、经正学堂和1904年官办长沙府中学开办以后,至辛亥革命前夕,长沙先后创立官、私立中学共12所
比较著名的有官立的长沙府中学堂,私立的明德、经正、修业、周南(女子)、广益、育才和隐储中学堂等
另外,省内一些县或地区因师资缺乏,在省城客设中学,计有宁乡、湘阴、湘乡、湘潭、益阳、安化、邵阳、武风共八所驻省中学堂;另有名为公学实为私立的西路、南路、中路三所公学
此外,还有美国雅礼会创设的雅礼学堂、英国圣公会创设的圣雅各中学堂
中等师范教育方面,1903年湖南师范馆创立
这是湖南师范教育的开始
同年,省城又创办了一所蒙师讲习所,这是一所速成师范性质的学校
另外,宁乡、浏阳、湘潭、新化、平江等县相继在长沙设立“驻省师范”,为本县小学教育培养师资
1903年,明德中学堂开设速成师范班,是为私人办师范教育的开始
1905年,朱剑凡也在周氏家塾开办师范班和附属小学堂
1904年创立的私立修业农学堂办有农艺师资科,私立衡粹女子职业学堂也设有艺术师资科
这是长沙最早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
长沙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创始于1902年创办的农务工艺学堂
这是长沙也是湖南第一所职业技术学堂
1905年,该校分为工务和农务两个学堂
农务学堂与原农务试验场合并为湖南官立中等农业学堂
工艺学堂则改为艺徒学堂,这是长沙官立技工学校之始,1907年该校又改为湖南官立中等工业学堂,并附设艺徒学堂
此外,还有一些私立或外资实业学堂
如1903年黄国厚等在长沙县创办的私立明耻女子职业学堂、陈润霖创立的私立楚怡初等工业学堂
至1911年,长沙先后创设官立、私立、外资和教会办的中等实业学堂共10所,其中有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建筑等专业,初步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系列
初等教育方面,1900年在湖迹渡创办的长沙县明耻小学堂是长沙最早的近代小学
1902年11月,长沙县小学堂和善化县小学堂分别在长沙城内的荷花池和小瀛洲开办
同年冬,湖南省学务处在长沙开办官立半日学堂,招收7-16岁儿童入学
其后,又开设选升小学堂,选录半日学堂的优秀学生人校学习
1903年湖南师范馆附设小学堂开办,这是湖南最早的师范学校附设小学
1905年,湖南省学务处将原官立半日学堂改为官立初等小学堂,在长沙及其附近先后设立40所省会小学堂
同时,私立小学也纷纷创立,比较著名的有楚怡、周南(小学部)、幼幼等
王先谦则私人出资12250两白银,在长沙兴办了简易初级小学堂18所
另外,1904年后,一些外国人和外国教会也先后在长沙创办了信义、雅各、圣公会等初等男学堂
总之,在晚清教育改革的热潮中,一个多门类、多层次的近代教育体系,在长沙逐步形成了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