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汝纶兴办学堂光绪十四年(1888年)

吴汝纶兴办学堂光绪十四年(1888年),张裕钊转任江汉书院教习,吴汝纶向直隶总督李鸿章毛遂自荐,辞去冀州知州,接任莲池书院山长之职

从光绪十五年(1889年)起,主讲保定莲池书院,吴汝纶到院后,锐意改革,聘请日本教师教授外文,改进教学方法

因此,国内慕名求学的青年很多,严复、林纾、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李光炯、房秩五等人都受过教益

当时住在北京城的日本和西方文人学者也常往保定向吴汝纶请教,相互切磋

特别是日本教育界人士与他来往频繁

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吴汝纶对西学的了解,萌生了兴办新式学堂的主张

光绪二十四年(1897年),严复修改《天演论》时,即约请吴汝纶为之作序,吴立刻应承,于次年正月成文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清廷下诏开办新学,派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

张奏荐吴汝纶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加五品卿衔

吴汝纶坚辞不就,未获批准,于是奏请出国考察教育

他认为,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国力迅速强盛,是由于其教育的成功,要办好中国的京师大学堂,必须借鉴于日本

这年五月,他率领学生李光炯、方磐君等人东渡日本考察教育

在日本期间,他们先后到长崎、神户、大阪、西京和东京等地的各类学校和单位参观,并拜访了众多官员,吴汝纶后来将他在考察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分类整理,汇编成十多万字的《东游丛录》一书,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介绍日本的专著

因留学生事与驻日公使蔡钧发生龃龉,归国

当他到达马关时,当地人士集会欢迎他,请他题字留作纪念

他援笔大书:“伤心之地”

汝纶十分关注桑梓教育,寓居省城安庆时,借巡抚衙门南院,筹建桐城学堂,即今桐城中学之前身,自认堂长

他表示:“吾辈此次办学堂,有进无退,人不善换人,法不善换法,决无止息之期

”他为学堂亲自撰写了楹联和匾额,楹联为“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匾额为“勉成国器”

学堂于1952年改名为安徽省桐城中学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春,汝纶在家病逝

民国四年(1915年),家人将其安葬在家乡吴牛山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