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梓年办报经历经中共中央营救

潘梓年办报经历经中共中央营救,1937年6月出狱

同年12月根据中共的指示以社长的身份赴南京筹办《新华日报》的出版,与章汉夫、华岗等先在南京,后在武汉四处奔走,办交涉、找房子、搞设备,经过艰苦努力,冲破国民党当局的重重阻挠,终使《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在武汉创刊

潘任社长

潘在繁忙的公务中,挤出时间,写社论、专论、杂文、总结,经他精心审改的稿件,不计其数

他注意改进业务,《新华日报》从内容到版面都显现出鲜明的特色,报纸坚持到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日军之手,报社不得不内迁重庆

转移过程中,船行至燕窝江畔惨遭日军轰炸,16位同志遇难,其中就包括时任报社及文书的潘梓年胞弟潘美年

 《新华日报》在潘梓年的领导下克服在战时物资缺乏和在国统区办报的恶劣政治环境等不利条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报道风格,把共产党抗日救国,反对内战,反对独裁的政治观点及时传播给广大国统区人民,从而争取到支持

将《新华日报》办成了我党飘扬在国民党统治区内一面团结抗日的旗帜,团结和争取了一大批民主人士和普通群众,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影响力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最早创新了党报管理的方法,提出“编得好、出得早、销得多”的九字口号,钻研技术,改进工艺,自办纸厂,大大稳定了货源和提高了质量

同样的土纸报纸,《新华日报》的印字就比别家报纸清晰

“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专门写诗赞颂过《新华日报》的这一“奇迹”,很多群众把这一“奇迹”与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对比,说共产党办什么都要比国民党高明

此外,潘梓年还以哲学家特有的智慧和远见,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文章,如《抗战的现阶段》《投降主义及其各种表现》《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战时图书杂志审查问题》《民众变动问题商榷》等,仅在《新华日报》刊载的署名文章就达80多篇,在《群众》周刊和其他报刊发表的文章更难以计数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