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作宾甲骨巨匠民国二十年(1931年)后,董作宾编著出版《卜辞中所见之殷历》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董作宾升任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3月,他发表了《甲骨文时代研究例》,确定了识别甲骨片上殷代文字分期的10个标准
从民国十七年(1928年)董作宾参加安阳殷墟发掘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他先后多次参加殷墟的系统发掘,并为此付出了巨大心血
他也由此开始对甲骨文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和专著
他最早提出甲骨断代的10个标准,主持了殷代帝王世系年谱、殷先王称号、殷帝姓氏、出土物墓葬地段、异域地名、铭文所述人物、铭文语法结构、铭文表意标准、铭文书写形态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他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的考古学家之一,一代甲骨学大师
他编著出版了《殷墟文字甲编》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董作宾发表了《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更加全面系统地论证甲骨文的分期,参照甲骨文的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法,将殷墟出土甲骨分为五期:盘庚、武丁时期;祖庚、祖甲时期;廪辛、康丁时期;武乙、文丁时期;帝乙、帝辛时期
董作宾喜爱选择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文风格进行甲骨文书法创作,一方面他认为武丁时期的风格是殷商时期甲骨文成熟的表现,高雅复古、方圆兼顾、胖瘦匀亭、或峭拔、或圆和、或宏大、或纤细、或婀娜,较其他各期甲骨文风格变化最为丰富;另一方面用现代审美标准来评判就是最具艺术气息的时期,囊括书法艺术内在多样性变化规律,同时也加深董作宾对甲骨文风格多样性认识
抗日战争时期,他随历史语言研究所相继迁往长沙、桂林、昆明、南溪,并主持该所工作,继续研究殷代历法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董作宾又编著出版《殷历谱》,被誉为纪念碑式著作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