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钟健人物生平

杨钟健人物生平1897年6月1日,杨钟健出生在陕西华州一个教育家 家庭

从童年时起,他就离家跟随在父亲身边读书

 1910年,毕业于华州教育会附设两等小学堂

1913年,考入西安三秦公学中学班,后转入西安省立第三中学

1916年,毕业于陕西省立第三中学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正在北京大学念书的杨钟健立即投身到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去

 1920年,经邓中夏介绍,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和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9月,他与地质系学生共7人,议决建立“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地质研究团体

1921年7月至1923年7月,两次当选为少年中国学会执行部主任

1922年,他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

 1923年冬,杨钟健到德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德文补习,于次年4月正式考入慕尼黑大学地质系古生物专业,随早年就闻名世界的施洛塞教授和布罗里教授专攻古脊椎动物学

 1925年,杨钟健确定其博士论文题目为中国啮齿类化石研究,布劳里教授便介绍地质系的舒罗塞指导他,曾从事中国的哺乳类化石研究

1927年,杨钟健以优异成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当时西欧学自然科学得博士学位,一般授哲学博士)

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北部之啮齿类化石》发表后,立即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赞誉,被认为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诞生的标志

1928年2月,杨钟健应翁文灏来函之意从德国返回祖国,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师,主持周口店发掘工作, 此间发生了发现中国猿人第一颗头盖骨的划时代事件

 1929—1936年,杨钟健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北平分所所长

1929年起,杨钟健把工作重点转向考察北方“土状堆积”方面,他与法国地质学家P.T德日进(deChardin)在山西、陕西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记录了第三纪后期与第四纪的地层,划分出“红色土”地层,为中国黄土的进一步研究开辟了道路

1931年,杨钟健参加了另一个国际合作项目-中法科学考察,经内蒙古、宁夏而至新疆,然后经苏联返回北平

1929年到1934年,杨钟健的主要学术贡献在古哺乳动物学和第四纪地质方面,成为中国哺乳类化石和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奠基人

1934年,他研究的重点,逐步转向爬行动物

 杨钟健的野外工作以长江流域为主,诸如雨花台砾石、龙潭下蜀壤土和庐山地貌等均经考察

这年秋天,他和卞美年去山东新泰、蒙阴等地,调查有关地层及恐龙化石,返途中,经济南,齐鲁大学地质系教授J.施可特(Scott)示以含于硅藻页岩中的鱼及植物化石;经了解,系产自临朐县内,当时他便决定调查这个化石产地

1935年春,他与德日进、裴文中作两广之行,对南方的洞穴堆积展开调查,发表了《广西和广东的新生代地层》一文,为中国南方新生代地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5月,他一人去山东临胊,偕技工3人采集了大量的植物、鱼、哺乳类及蛙类化石,他把这套地层定名为“山旺统”

这年冬天,他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所长

1936年-1937年,杨钟健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的两任理事长,并荣获葛氏纪念金质奖章

他作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的第一人

 1937年8月上旬,日军进入北平

杨钟健此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保护地质调查所的设备财产

经思考,认为当时只有利用协和医学院和新生代研究室的关系来达到这一目的

1937年以后,在云南禄丰领导发掘工作,获大批恐龙及原始哺乳类化石

1940年夏,杨钟健被聘为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脊椎古生物组主任和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任

同年10月,他随昆明办事处迁到重庆,应邀兼任重庆大学名誉教授

1940年秋,他随所转至四川北碚

此后几年,他除在北碚做研究工作,兼任重庆大学教授外,并去陕西、甘肃、新疆等地考察

1943年,他被聘为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

1944年4月,杨钟健赴欧美考察和讲学

出国考察时,将此标本随身带去,在纽约作进一步修理和研究,最后确定卞氏兽是很接近哺乳动物的爬行动物

1946年3月,杨钟健回国以后,至南京继续在地质调查所工作,同年冬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

次年春,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1948年0月,杨钟健去西安赴任出任西北大学校长,抵制了胡宗南将学校迁至成都的图谋

1949—1952年,杨钟健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局长

1949年后,杨钟健与裴文中等筹建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为后来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49年4月,他拒绝了国民党胁迫他去台湾的引诱,在南京迎接了解放

1951年秋,他与刘东生、王存义去山东莱阳和山东大学地质系合作发掘恐龙化石及调查白垩纪地层,是为青岛棘鼻龙

1953年,辞去编译局长职务,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

1954年5月,去安徽泗洪等地野外调查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院士),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他与斯行健、赵金科、周明镇组成中国古生物学访苏代表团去苏联各地访问两月

在此期间,达成了中苏古生物科学考察协议,并为以后古脊椎动物研究作了战略性的部署

1957,其研究室改为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任所长;此后数年,他经常去山东、山西、内蒙古、甘肃等省调查

1959年,兼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仍完成论文多篇,诸如新疆白垩纪的飞龙,以及华南水生爬行动物化石等工作,就是在当时极其困难的境况下完成的

1978年4月,去广东三水县调查产鱼化石地层;9月到庐山参加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学术讨论会,并到野外考察,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的地质旅行

返京后又于10月去上海与美国古生物学家辛普森会晤,回京后抱病撰写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发言稿

1979年,元旦因胃出血住入医院,1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