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计算发展背景信息安全具有四个层面:设备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与行为安全
可信计算属于行为安全,据中国信息安全专家在《软件行为学》一书中描述,行为安全应该包括:行为的机密性、行为的完整性、行为的真实性等特征
早期可信计算的研究主要以TCG(国际可信计算工作组)组织为主,国内开展可信计算研究的思路基本也是跟着TCG的步伐
可信计算最核心的就是TPM硬件芯片,其TPM 1.2规范是比较经典的,大多数厂家的芯片都以TPM 1.2为标准
该规范已经升级到TPM 2.0,也称为“Trusted Platform Module Library Specification”,而且遵循该规范的新芯片也已经面世
国内对应的是TCM芯片,可以参考“可信计算密码支撑平台功能与接口规范”,而且已经成为国家标准,即GB/T 29829-2013
而随着可信计算的发展,可信平台模块不一定再是硬件芯片的形式,特别是在资源比较受限的移动和嵌入式环境中,可信执行环境(TEE,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的研究比较热,如基于ARM TrustZone、智能卡等可以实现可信计算环境
另一个热点是物理不可克隆函数PUF(Physical Unclonable Functions),其可以为可信计算提供物理安全特征,实现密钥安全存储、认证、信任根等功能,而且对应用到物联网、可穿戴设备、BYOD等场景中具有很好的优势
关于这方面的标准可以参考“GlobalPlatform”,一个开放式联盟,定义了关于卡、设备、系统等各个方面的规范,其中包含与可信计算联系比较紧密的GP-TEE规范
这项技术的拥护者称它将会使计算机更加安全、更加不易被病毒和恶意软件侵害,因此从最终用户角度来看也更加可靠
此外,他们还宣称可信计算将会使计算机和服务器提供比现有更强的计算机安全性
而反对者认为可信计算背后的那些公司并不那么值得信任,这项技术给系统和软件设计者过多的权利和控制
他们还认为可信计算会潜在地迫使用户的在线交互过程失去匿名性,并强制推行一些不必要的技术
最后,它还被看作版权和版权保护的未来版本,这对于公司和其他市场的用户非常重要,同时这也引发了批评,引发了对不当审查(censorship)关注
很多著名的安全专家已经表明了对可信计算技术的反对,因为他们相信它将给计算机制造商和软件作者更多限制用户使用自己的计算机的能力
有一些人关注的则是可信计算可能(或者本身就是要)起到限制自由软件市场、私有软件开发和更一般化的整个IT市场竞争的作用
有些人,如理查德·斯托曼,因此给它起了一个恶名——背叛的计算(Treacherous computing)
不管这场争论以及可信计算最终产品的形式怎样,在计算机领域拥有重大影响的公司,如芯片制造商Intel、AMD和系统软件开发商Microsoft,都计划在下一代的产品中引入可信计算技术,如Windows Vista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