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声学实验发现和解释

量子声学实验发现和解释值得提出的是超导电性和超流动性与声传播的关系

1954年,H.伯梅尔在铅单晶的声衰减实验中发现,当温度降到超导体的转变温度以下时,衰减突然变小;而若用磁场使它处于正常导电态,则衰减又很快上升,直到在很低温时它变成与温度无关

这种奇异的行为是超导金属中声子和电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声子的研究在解释超导机制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个实验结果和1957年J.巴丁、L.库珀和J.施里弗建立了的超导微观理论(简称BCS理论)结论基本吻合,该理论指出由于电子和声子的相互作用,形成超导的电子对(称库珀对),且在超导态的激发态和基态间存在着能隙(它是温度的函数,从超导转变温度时能隙值为从零到达绝对零度时的最大值)

接近绝对零度的一定温度范围内,液态氦处在HeⅡ相,黏滞性消失,具有超流动性

这样的介质具有量子特性 ,存在通常介质中没有的波模式,如第二、第三、第四声,它们都是与超流动性紧密相联的模式

这些模式的频率较低,但仍属于量子声学研究的范畴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