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基因失活机理P53蛋白与其它蛋白的相互作用,P53基因突变,都可以导致正常生物功能的丧失
P53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一些蛋白质能与P53蛋白作用,导致其正常生物学功能的丧失,DNA肿瘤病毒如 HPV16、18、SV40和腺病毒编码癌蛋白,引起宿主细胞的恶性病变,这些癌蛋白如 SV40T抗原、腺病毒ELa、ELb、HPVE6能与Rb,P53结合
Scheffner证实,HPVE6结合 P53后,启动细胞内蛋白酶降解P53,从而降低P53正常功能
而SV40T,腺病毒ELb没有 发现这种降解作用方式
此外,P53还可以被细胞基因产物相互作用而失活,如MDM2可 结合P53而使其失活,在一些常见的人类肉瘤中,都有MDM2基因扩增,这种扩增可能干扰P53的正常功能
P53基因突变P53正常功能的丧失,最主要的方式是基因突变,通过肿瘤中大量的突变体分 析,证实大部分突变是位于4个突变热点之一的错义突变
这4个突变热点是aa129~146、 171~179、234~260、270~287:正对应于P53基因进化最保守区段,体外实验证实突 变体失去特异位点的结合能力,此外,突变体还可以改变P53的球形构象
例如,一些 突变体可与热休克蛋白结合,一些突变引起213~217肽段的暴露,另外,一些则引起 酸性激活结构域的改变,这些突变提示P53的微小改变可引起远离突变位点区段甚至 整个蛋白构象的改变
构象的改变不仅影响突变体,还影响野生型的功能
实验证明,野生型突变体组成的四聚体不能与结合位点结合,也丧失对目的基因的方式激活作 用,突变体对野生型的结合失活
可以解释内源野生型P53的负调控作用的解除,从而 引起细胞恶性病变,随着研究的深入,对P53突变有了新的认识,Dan等认为肿瘤中 P53突变可分为三类:①零突变:即突变体无功能,不参与相互作用;②负突变:即失去负调控功能,并能使野生型失活,但并不直接参与致癌;③正突变:失去负调控功能,并获得转化能力,这种突变体可直细胞恶性转化中代替癌基因起启动作用
P53失活机理是野生型P53以四聚体形式与特异位点结合,反式激活 下游生长抑制基因的表达,一系列的方式能使P53失活,在一些肿瘤中,单一或两个 P53位点的丧失降低四聚体浓度,无义突变造成P53翻译中断,C端酸性结构域的丢失 影响四聚体形成;最常见的是错义突变,野生型与突变体形成更稳定的四聚体,丧失 正常功能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