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古代预报中国古人的天气预报按照“天命论”的观点,日出日落和潮涨潮落是周而复始的自然周期变化现象
人们对这些周期性变化能够做出较准确的预报
然而,人们又常常看不到规则的日出日落和潮涨潮落
这时,人们又指望能预先知道那些不规则的现象
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着对天文、对地震和对气象的预测
古代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口号
前句是要臣民服从皇帝
后句是要皇帝听信天意
天意给皇帝的行动有了制约
这些天意多来自对天(如日食)和对地(如地震)的不认识,对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如雷电、旱灾、水灾、火灾、蝗虫灾害等的不可预测
对自然灾害的上(皇帝)下(臣民)无知为臣民们发表意见大开了方便之门
早期,天文和气象是不分家的
天文和气象都要观测和预报
三千年前,我国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天气实况的记录,包括风、云、虹、雨、雪、霜、霞、龙卷和雷暴等
自从有了文字记载了大量的天气事件后,一些知识分子终于有了对气候的认识
在我国古代,观测天文气象,制定历法,了解和预测气候,最明确的用途是为了安排农事生产、祭祀及其他活动
卜辞中还反映出人们已经有预知天气状况的要求,这些都是和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相适应的
如远在春秋时代,古人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己完全确立
西方古人的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一门应用科学
科学的成就发端于思想
大约在公元前340年,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气象学专著——《气象通论》
书中阐述了飓风、焚风和风的成因与分布,晕、虹、雷电等大气光象,云、雨、雹和霾的形成,以及气候变化等
亚里士多德将先前所有的各种气象学思想和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提出了自己对各种天气现象的见解和理论,使之成为一门有系统的科学——古代气象学,即古代天气预报的思想基础
当时局地天气观测的描述决定了天气预报也是局地的
亚里士多德把局地天空分成了上下两个部分:一曰天域-月球轨道以外的区域,一曰地域-月球轨道以内到地面的范围
前者是天文学的观测和研究范围,后者中发生的大气现象属于气象学的研究对象
他认为,干暖的发散物即构成风,湿冷的发散物构成水汽,即雨水的来源,所以空气是水汽和风的媒介物,云、雨、雪、霜、露都是由于空气温度的变化而形成的
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主宰了西方气象学理论长达两千年之久
在17世纪末以前,西方所有有关气象学的著作和论著都没能脱离亚里士多德气象学的影响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