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的诞生

OSI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的诞生经过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前期的发展,人们对组网技术,组网方法和组网理论的研究日趋成熟

为了促进网络产品的开发,各大计算机公司纷纷制定了自己的网络技术标准

1974年,IBM公司首先提出了系统网络体系结构( 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SNA标准

1975年,DEC公司也公布了数字网络体系结构( 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DNA)标准

这些标准只在一个公司范围内有效

遵从一个标准、能够互连的网络通信产品,只是同一公司生产的同构型产品

网络市场的这种状况使得用户在投资方向上无所适从,也不利于厂商之间的公平竞争

人们迫切要求制定一套标准,各厂商遵从这个标准生产网络产品,使各种不同型号的计算机能方便地互联成网

为此,197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SC16分技术委员会着手制定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Reference Model of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RM)

1981年正式公布了这个模型,并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被认为确立了新一代网络结构

所谓开放系统是指,只要网络产品(软件、硬件)符合OSI标准,任何型号的计算机都可以互联成网

OSI参考模型规定了在节点间传送的分组(一个信息传送单位)格式

它将网络应用软件的共同部分分为7个层次,称为协议

从第1层到第7层依次是: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每一层利用下一层的功能实现一些本层次的新功能,为上一层提供增值服务

因此,任意一层的功能都包含了它下面所有层次的功能

层与层之间留有若干接口,称为服务访问点(Service Access Point,SAP)任意一层就通过这些服务访问点来调用相邻的下一层的功能,以实现本层的新功能

同时规定,任意一层都只能调用它相邻的下一层的功能

OSI模型适用于将不同型号的计算机互连成一个单一的网络

它极大地推动了网络标准化的进程,而这个进程又反过来促进了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

这一阶段是网络的标准化时期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