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器读写器的历史

读写器读写器的历史从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来说,射频识别技术在低频段基于变压器耦合模型(初级与次级之间的能量及信号传递),在高频段基于雷达探测目标的空间耦合模型 (雷达发射电磁波信号碰到目标后携带目标信息返回雷达接收机)

1948年哈里·斯托克曼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信”奠定了射频识别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可按十年期划分如下:1940-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射频识别技术,1948年奠定了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1950-1960年:早期射频识别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

1960-1970年: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

1970-1980年: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射频识别技术测试得到加速

出现了一些最早的射频识别应用

1980-1990年:射频识别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开始出现

1990-2000年: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射频识别产品得到广泛采用,射频识别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000年后: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射频识别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有源电子标签、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标签均得到发展,电子标签成本不断降低,规模应用行业扩大

至今,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完善

单芯片电子标签、多电子标签识读、无线可读可写、无源电子标签的远距离识别、适应高速移动物体的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正在成为现实并走向应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David Brock博士和Sanjay Sarma教授在喝咖啡聊天时,谈及物品自动识别技术问题时产生的从系统的角度来解决物品自动识别问题的灵感,由此导致了供应链中物品自动识别概念的一次革命,并最终在1999年10月1日正式创建Auto-ID Center这一非盈利性的开发组织

Auto-ID Center诞生后,迅速提出了产品电子代码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的概念以及物联网的概念与构架,并积极推进有关概念的基础研究与实验工作

可以说,EPC与物联网的概念将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推到了极致,对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推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