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第一需要建立新的基本理论框架行为金融学发现,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会受到过度自信、代表性、可得性、框定依赖、锚定和调整、损失规避等信念影响,出现系统性认知偏差
而现代金融学是基于理性人假设,认为理性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严格依照贝叶斯法则计算的期望效用函数进行决策的;即使有些人非理性,这种非理性也是非系统性的,会彼此抵消,从而在总体上是理性的;如果这种错误不能完全相互抵消,套利者的套利也会淘汰这些犯错误的决策者,使市场恢复到均衡状态,达到总体理性
行为金融学以Kahneman和Tversky的展望理论(prospecttheory)(1979)取代了传统金融学的期望方差理论,将“芝加哥人”假设扩展为“KT人”假设,这不仅是对传统金融学的挑战,也是对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挑战
但是,行为金融学的展望理论迄今还未成为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还未成为一个公理化标准
不同的研究者往往依据特定的心理假设,建立自己的模型和理论
这使得行为金融学的不同研究者无法在公理化标准下进行讨论,从而限制了行为金融学的科学化
一门学科若想建立完整的体系,不仅要有“破”而且要有“立”
行为金融学需要在形成新的、规范化的对行为人的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类似于传统金融学中有效市场假说地位的核心理论框架,作为对金融市场现象和人的行为的分析基础
在没有学科核心基础理论和统一的新的假设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学科体系不可能完整和内在统一,也不可能对资产定价、公司金融等问题进行理论重构,从而不可能建立起有特色的独立学科
我们认为,新的基础性理论应当是在理性人假设放松的前提下,构建的更贴近市场现实的理论,同时也将旧理论作为新理论的一个特例包含于其中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