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正式配音除了这八个演员外,其他工作人员都是辽台的,后来名扬一时的王启予先生在那时不过是个剧务,负责派车接送这些演员
这八个人在院里都是相当当的实力派,但在录音棚里却一窍不通
加上那时的电视普及率比较低,人们对电视传媒这种东西都很陌生,悟性也比较差,所以配音很吃力
当初的喜悦在录第一句话的一刻起便全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那时正值8月份,天气酷热难当,而在棚里又不能开电扇,这便给刚接触配音的儿艺诸将们一个极大的考验
对于把握角色也许还不在话下,毕竟都是搞儿童剧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口形
本来在下面已经准备得挺好,可一正式录音就又找不到感觉了,常常是对上口形便顾不上感情,而感情抒发到位了口形又错得一塌糊涂
实在是让人大伤脑筋,演员们这时才发现,配音和演戏其实根本是两件事,在舞台上你可以尽情发挥,但在棚里绝对不行,你只能在一个框框里发挥,既不能出框还得发挥到家,这实在太难了
张井方便不厌其烦地给每个人讲角色的性格特点,分析不同人的说话方式
虽然他也没搞过配音,但从事电视事业这么多年也多少有些经验,理解得也相对快一些
为了度过对口形一关,井方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把台词背下来,正式录音时绝对不许带本进棚,这种极端的做法是以后都不曾有的,但不可否认这办法的确行之有效
第一集(20分钟的戏)配了半个月才算结束
真所谓万事开头难,之后的配音要比第一集轻松许多,也许是找到感觉了,但那也需要3、4天左右
在当时,导演先把戏看上5、6遍,把每个角色都搞透了,然后再让演员看几遍,不但要注意自己角色的特点,还要注意全片的基调
对每一句台词都是高标准严要求
看来,张井方确实是辽宁配音历史上最棒的导演
当然也好在那时的进片方不像跟逼债似的,恨不得一天就要配3集
“慢工出细活”这话的确不假
当配到第7、8集时演员们看了一遍第一集,集体建议重配,认为那种配音简直没法听,虽然由于时间关系这个建议没被采纳,但也足以看出第一代儿艺配音演员的素质
后来由于演员角色不够又从院里精挑细选上三个人:石宝兰(一休母)、王晓燕(璐姬公主兼某些集的旁白)、郝琳杰(小角色)
就这样大家齐心协力地奋战了四个月,终于在12月份完成了所有配音
没过多久便在全省放了这部动画,看到自己用声音塑造的角色出屏幕上心里就别提有多高兴了,虽然每人一共才拿到120元的报酬(李韫慧因配主角拿了125元),但也毫不在意,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注意过这些,心里除了美就是美,那是一群多么可爱的人啊,可能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他们当时的心态
功夫不负有心人,此片一经播放便大获成功,在社会上的反响很大,观众从没看过这么好的动画,更没听过如此“卡通”的声音,简直就像动画自己在说话一样
儿艺也因此一鸣惊人,声名鹊起
很多电视台都请他们配音,儿艺便从此走上了配音的道路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