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学表现主义与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1945年的文学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随后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战后时局动荡,德国共产党在斗争中壮大发展
1933年希特勒取得政权,接着是法西斯统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一系列重大的事件把一部分资产阶级作家推出了“象牙之塔”,在现实的阶级斗争中逐步分化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就出现了名为“表现主义”的文学运动
一批青年作家(海姆、特拉克尔、韦尔弗、贝希尔、沃尔夫、托勒尔、贝恩等)预感到即将来临的灾祸,想通过精神和意志的力量避免灾祸,并进而“改造”整个世界
在战后群众革命的风暴中,表现主义作家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贝希尔、沃尔夫等逐渐发展成为无产阶级作家,以戈特弗里德.贝恩为代表的右翼后来成为无政府主义者
另外象托勒尔、哈岑克莱弗,甚至凯泽都程度不同地倾向革命
其他的资产阶级作家,如亨利希.曼、托马斯.曼、阿诺尔德.茨韦格、法拉达、福伊希特万格、弗兰克、米萨姆、楚克迈耶、凯斯特纳、德布林、雷马克、凯勒曼等,也有的拥护革命或同情革命,有的至少不反对革命
但是,由于世界观的原因,他们对社会的理解是抽象的
他们常常把个人与集体、人道与暴力、理想与现实形而上学地对立起来,他们对革命的同情或者支持,往往是抽象的或只是暂时的
在这些作家中,政治上最进步的是亨利希.曼,在艺术上成就最大的是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的作品内容深刻,形式讲究,他可说是资产阶级进步文学从莱辛到海涅再经过近百年的曲折发展之后又一个伟大的代表人物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