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路径

信息社会路径中国实现信息化的路径2006年3月举行的第6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52号决议,确定自2006年开始,每年5月17日为“世界信息社会日”,这标志着信息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加快信息化发展,使信息化向纵深推进,推动信息社会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应的计划和战略

美国政府相继发布《21世纪信息技术计划》、《网络与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计划》和《网络空间安全国家战略》

欧盟制定实施的《欧盟研究与技术开发框架计划》目前已进入第六个执行期(2002~2006年),信息技术被明确列为七个研究优先领域之一

日本政府制定了《focus21计划》,通过国家预算对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下一代半导体芯片、高可靠软件系统、下一代平面显示技术、下一代全球定位系统等进行重点投入

韩国政府推出《IT839战略》,确定了9项具有增长动力的信息技术,将其作为近期及中长期的投资重点

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信息化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

《战略》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经过努力,中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信息产业从无到有,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

2006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7.5%

电话用户、网络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用户和宽带接入用户均位居世界第二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超过30%

手机、程控交换机、彩电、个人电脑、显示器生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

与此同时,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农业信息化进展顺利

“村村通电话”工程稳步推进

全中国通电话行政村比重达到98.85%,24个省份实现了全部行政村通电话;各地相继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各种接入方式向广大农民提供各种农业信息;部分地区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精准农业取得显著成效

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取得新的进展,能源、交通、冶金、机械和化工等行业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

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电子政务稳步展开;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

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开始起步,互联网中文信息比重大幅上升

信息安全保障逐步加强,信息化政策法律环境不断改善

《电子签名法》已颁布实施,信息化培训工作得到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整体来看,中国是在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的,不可能也不应该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只能是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第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后发效应,加快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要加快建设先进、适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力提升网络功能和业务提供能力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集中力量突破集成电路、软件、关键电子元器件、关键工艺装备等基础产业的发展瓶颈

积极鼓励和引导自主创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我良性发展的能力,提高中国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地位

第二,要大力加强农业、重工业、能源、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并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带动服务业等相关产业,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和升级

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加快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

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

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先进网络文化

第三,要积极采取措施,缩小数字鸿沟,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培育国民信息技能,使信息化惠及全民

要建立和完善普遍服务制度,面向老少边穷地区和社会困难群体,提供便捷便宜的信息服务

大力开发各类适农电子产品,推广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的应用

进一步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软硬件建设,促进容灾能力提高,提升信息化安全保障与灾难恢复能力

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和培训,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

总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和全球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应正确认识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主动应对这个大趋势,趋利避害,加快发展信息产业,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缩小数字鸿沟,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为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