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方精云、中国科学院院士、全球变化生态学
方精云,男,1959年7月生,汉族,安徽怀宁县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同年考入北京林学院教育部政府派遣出国研究生;1983年赴日本留学,分别于1986年3月和1989年3月获日本信州大学和大阪市立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6年在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工作,先后任助研、副研、研究员和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其间,于1992-1993年任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研究人员,1996年度在加拿大McGill大学生物系做访问学者。1997年5月起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工作。其间,先后在美国Missouri大学 (2001)、日本筑波大学(2002)、美国北卡大学-Chapel Hill(2004)和宾州大学(U Penn,2007)、以及德国柏林自由大学(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2007)等地短期工作或交流。方精云2005年当选为中科院生物学部院士,现为北京大学生态学系教授、长江学者。
方精云院士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植被生态学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SCI刊物70余篇),其中"Science"2篇,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2篇。他建立了我国陆地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变化,较早地开展了碳循环主要过程的野外观测,构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模式,为我国陆地碳循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系统研究了我国大尺度的植被动态及时空变化,揭示了我国植被生产力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异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规律;系统开展了我国植被分布与气候关系的定量研究,提出了基于植被气候关系的我国植被带划分的原则和依据,首次采用统一的调查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山地植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他还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一种重要的木本植物属-水青冈属(Fagus L.)植物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较深入地研究了长江中游湿地50年来的生境变迁及其生态后果。
方精云重视野外调查工作。20多年来,对中国和日本的主要植被类型都曾做过实地考察或定点观测,研究地点涉及我国西藏、青海、新疆、黑龙江、海南等25个省区和日本的一些地区。1995年参加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对加拿大高纬度地区的生物、冻土、冰雪和大气进行过研究。方精云于1994年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6年人选国家劳动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001年获宝钢教育奖,2003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2006年获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长江学者成就奖”,200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生命科学)。
方精云在国内外多个学术机构中任职,现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球陆地碳观测(TCO)工作组成员、国际学术刊物“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Ecosystems”、“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Ecological Research”、“Research Letters in Ecology”编委会成员、日本“Tropics”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是国内多个学报的副主编或编委,并为“Science”、“Nature”等20多个国际重要刊物的审稿人。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