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软科大学排名官网信息显示,202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排名第 11名,综合得分是 522.60分。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创建于1920年,拥有哈尔滨、威海、深圳三个校区。哈工大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曾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学校于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
哈工大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重点大学。哈工大的专业优势以航天特色为主,突出通用性为准则,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学校设有航天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科与法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环境学院、建筑学院、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部(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工与化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医学与健康学院。学校设有4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力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学科优秀率(A类学科占授权学科的比例)位列全国第六位,A类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八位,工科A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材料科学、工程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11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进入全球前1‰行列,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行列。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U.S.News)2021年排名中,哈工大位列世界大学工程学全球排行榜第4名。
学校大力弘扬哈工大精神和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建成了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学校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学校现有两院院士3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2人、青年学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3人,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9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6人、青年拔尖人才2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2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2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44人。他们作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与学者,或担任国家高科技领域的首席专家或专家组长,或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或担任国内各级学会领导职务。
哈工大科研实力雄厚,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在科研规模、水平和经费上均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学校坚持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办学定位,创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发射了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星地激光链路通信、首次实现了激光全自动束靶耦合引导(神光-Ⅲ靶场光电及控制系统),诞生了中国第一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第一部新体制雷达、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第一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第一支登上春晚舞台的大学生机器人舞蹈队,实现了国际首次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突破了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支撑结构系统关键技术、支持中国“天眼”成功“开眼”,研制成功的空间机械手在天宫二号上实现了国际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研制成功的新一代磁聚焦型霍尔电推力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应用,首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结构、让中国艾滋病结构生物学研究跻身世界前列,成功发射的“龙江二号”成为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首次揭示了人T细胞受体复合物的结构、在免疫基础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发现,正在建设中国首个用于模拟太空极端环境的大科学工程,参与了探月工程等14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研经费总额和国家科技三大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刘永坦院士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连续6年有7个项目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一大批成果助力“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火箭首飞、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等重大任务,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等多个奖项,正在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理工强校、航天名校。
学校位于哈尔滨市中心,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完善。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装备一流的教学大楼,可进行国际比赛的室内体育馆、国际标准的体育场、双层游泳馆,国内一流的学生食堂和设施齐全的学生活动中心等现代化设施,这些都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哈工大历史上就是一所国际化、开放性的学校,曾以俄式、日式模式办学,改革开放后哈工大的国际影响更为深广。学校加入“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北极大学联盟”等联盟机构;定期主办“中澳大学教学峰会”,定期参加“中欧、中日、中韩、中英、中俄等大学校长论坛”等活动,不断发出哈工大声音,持续提升学校海外影响力。学校联合C9、E9联盟成员,牵头成立了“中俄工科大学联盟(ASRTU)”,开创了中俄同类高校联盟先河,并纳入国家“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框架。与美、英、法、德、日、俄等45个国家、地区的479所大学及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连续10年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公派留学人数排名全国签约高校前列,合作范围遍及全球。近五年,学校师生出国(境)人次稳步增长,达到年均4000人次以上,来华留学生人数年均近4000人。2019年,共派出2015名学生赴境外大学交流学习,其中赴世界排名前200高校学习86人,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公派出国356人,资助学生交流出访团组10个,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哈工大现有各类在校全日制学生4万余人。在建国前29年中,共培养学生3500多人,毕业生遍布亚、欧、美、大洋洲等世界各地。建国后,共为国家培养了30多万名学生。“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学校的校训,哈工大毕业生以基础理论扎实、动手和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昔日哈工大的芬芳桃李,如今已成为祖国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有145位大学校长和105位两院院士,118位副部级以上领导,435位总师及以上航天精英毕业于哈工大,也正由此,在社会上有着“学在哈工大”的美誉,多年来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到这里深造,哈工大已成为国内外瞩目的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
一世纪规格功夫,新百年世界一流。202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并在贺信中指出,哈尔滨工业大学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回首哈工大的发展历程,每一轮进步跨越、每一次腾飞奋进,无不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今天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将继续与时代脉搏共振、与祖国发展同行,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强校之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