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软科大学排名官网信息显示,2021年呼伦贝尔学院排名第 525名,综合得分是 85.60分。
呼伦贝尔学院地处祖国北疆,位于中俄蒙三国交界,坐落在中国最美草原、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呼伦贝尔市,是呼伦贝尔市唯一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本科院校。
学校肇始于1958年成立的呼伦贝尔大学,1977年恢复本专科招生。1992年,海拉尔师范专科学校、呼伦贝尔盟教育学院、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呼伦贝尔盟分校、呼伦贝尔管理干部学院合并,重新组建成立以师范专业为主的呼伦贝尔大学。199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呼伦贝尔学院。2000年后,海拉尔蒙古族师范学校等5所学校相继并入。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晋升为本科高校。2011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植根呼伦贝尔,推进应用型本科建设,2016年被确定为自治区首批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同年入选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百所高校。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教育部评估中心专家组一行7人对学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开展进校现场考查工作,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同年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教育硕士和旅游管理硕士获批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占地76.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33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1.3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1亿多元,馆藏纸质图书102.5万册,电子图书40.81万册、数据库22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015.08万元。
学校设有23个学院、20个党政管理机构、3个教辅部门和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院。在教育和旅游管理2个学科门类中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点,现有本科专业56个,涵盖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和农学十大学科门类。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自治区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级高校重点研究基地5个、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学校基本形成了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主体,特色学科与关联专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386人,其中,本科生13827人,专科生559人。少数民族学生共计4929人;非学历本科教育留学生6人,函授生1285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263人,其中专任教师808人,校外教师63人,外籍教师9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658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81.44%。正高级专任教师人数为124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15.35%;副高级专任教师人数为226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27.97%。“双师双能”型教师206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25.50%。教师中有全国师德标兵1人,自治区教学名师7人、教坛新秀7人、教学团队8个,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32名教师先后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
学校近几年获国家级项目18项,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省级科研团队2个,发表科研论文1765篇(其中高水平论文355篇),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54项,科研成果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13项,全区第七届民族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4项,中国草学会草业科技奖1项,市级政府奖9项。有自治区“草原英才”2人、“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人才2人,突出贡献专家2人、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第二层次人选2人。
学校与呼伦贝尔市所属旗市区开展校地合作,在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科技服务、文化建设、决策咨询等方面,积极参与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俄罗斯、蒙古国等多所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连续9年被内蒙古自治区评为“涉外院校信誉等级一级院校”。
建校64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明德致和、笃学尚行”的校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教育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遵循“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改革创新、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发扬“艰苦奋斗、求是创新”的办学精神,按照“师范底色、地方特色、应用型亮色”建设总要求,以培养和输送大批“优品德、强能力、能创新、留得住、下得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坚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初心不动摇,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不断线,培养德才兼备人才不松劲,立足呼伦贝尔市,面向自治区培养了大量优秀毕业生,尤其是为本地区培养了大量三少民族和蒙古族师资,为本地区乃至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十四五”期间,学校致力于做优以教师教育为底色的教育学科专业群;做强服务于区域产业和现代农牧林业发展的理工农学科专业群;提升以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专业群。大力推进新师范、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建设。对标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与授权点合格评估、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专业认证要求,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不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