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历史沿革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历史沿革1958年5月,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为进一步明确自动学与远动学专业和电子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方向,给高等教育部杨秀峰部长写信,报告了国防部五院同清华的合作情况,希望加强这一合作并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指导;6月2日,杨秀峰部长委托黄松龄副部长召开了有关国防尖端技术专业设置的座谈会;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秘书长安东、一机部一局(导弹局)局长钱志道、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钟士模教授,以及清华大学的两位苏联专家,还有凌瑞骥、金兰和章燕申老师也参加了会议;6月12日,黄松龄副部长向聂荣臻副总理上报了座谈会纪要,并提出四点意见,其中关于清华已经设置的有关国防尖端技术的几个专业,要继续办下去,发展方向可以宽一点,便于军民两用,还提出希望一机部、航委和五院对清华这几个专业多加帮助和指导;13日,聂荣臻副总理在黄松龄副部长的报告上批示:“同意”

清华大学自动学与远动学专业和电子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方向得到进一步确定,国防尖端工业部门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发展给予了更大的关心和支持;7月3日,清华大学校务行政会议(扩大)通过决议,增设工程力学数学系;增设自动控制系

建系后不久,自动控制系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了专业调整,取消了运筹学专业,全系分为自动控制和计算机两个专业,其中自动控制专业很快发展为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理论和自动控制元件三个学科方向

 1960年1月,钟士模、凌瑞骥应邀参加海军科研大会,承接了惯性导航的研究课题,建立了同海军有关研究所及上海航海仪器厂的合作关系

 1961年,系新推出的红旗-555型非线性小型模拟计算机在系车间小批量投产,产品装备了教学实验室

 1962年,系自动元件教研组(代号520)正式成立,学制缩短为五年半,并成立了首届计算机专业委员会(中国计算机学会前身)

 1964年3月,快速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911机在计算机系研制成功并投入运行,每秒进行1万次以上运算,具有先进的2048字的磁芯存储器,能解决各种复杂数学题目;是年国庆节,由该系“核能生产及其控制”专业教研组负责研制的清华“屏蔽实验反应堆”控制系统自动启动一次运行成功;这标志着中国核能生产及其控制专业技术队伍从无到有,并走向成熟;同年,该系研制成功中国最早的印刷电机及一批其他微型特殊电机等

 1966年,部分教师和学生去京郊怀柔县参加农村“四清”;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课,教学科研和生产也被迫中断,自6届5个班170名学生和力603班47名学生延迟毕业

 1969年,在国家下达的“车载指挥仪”(计算机、雷达、控制三位一体系统)任务中,计算机系承担其计算机和控制两个部分的研制;系很多教工到江西鲤鱼洲清华农场劳动,部分师生到绵阳分校建设三线

 1970年,高校恢复招生,一些教师也陆续从鲤鱼洲和绵阳返回学校

自动控制系、半导体车间、计算数学专业和无线电电子学系搬迁绵阳后留在北京的部分合并成为电子工程系,设立了自动控制、计算机、计算数学、无线电技术等专业

系开始招收学制为三年的工农兵学员

 1973年5月,当时主管中国计算机工业的四机部(后称电子工业部)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国DJS-100系列机联合设计组(电子计算机系列—100),DJS100系列机的领导小组组长由国家机电部电子计算机司罗沛霖司长亲自兼任,王继中老师任副组长,陈正清同志为联络员,并立即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开始该系列第一个中档机型DJS-130机的联合设计

从此拉开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为国家研制100系列计算机的序幕

 1974年,为适应需要,计算数学专业更名为程序系统专业

 1976年,为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学校决定为全校建立计算机教学服务的计算中心,由该系负责;计算中心陆续装备了各种型号的计算机,当时在计算中心的Cromemco是进入中国的第一台微机,M-150机和DPS-8也都是当时很先进的机型

 1977年,按照邓小平同志指示,教育部决定恢复高考,该系录取四个专业187名新生,分成四个班:计7、控7、无7、电子7;4月23日,该系研制的DJS-050科研样机通过鉴定,该机是中国自制的第一台微机

 1978年,“文化大革命”中,原自动控制系,无线电电子学系未迁四川分校的半导体专业及电视教研组,以及力学数学系的计算数学专业,组成了包括:计算机、计算机软件、自动控制、无线电技术、半导体物理及器件五个专业的电子工程系

 1979年,无线电电子学系由四川分校迁回北京,校内又成立了应用数学系和自动化系;5月,该系正式更名为计算机工程与科学系

 1981年,国家恢复学位制度,金兰被任命为国务院第一届学位委员会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评议组组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批准该系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两专业为博士学位授予专业

 1984年12月,经校长工作会议通过,计算机工程与科学系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1986年,计算机基础理论教研组于1986年正式成立

 1987年,国家科委批准建立的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挂靠该系

 1989年,中国科协和中国计算机学会委托该系设立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中国队培训基地

 1996年,成为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三所高校之一

 1996年,计算机系进行组织机构改革,撤销原有的9个教研组,成立6个研究所

 2000年,计算机系与香港天时软件有限公司举行“清华—天时软件研究院合作备忘录”签字仪式;加强教学基地建设,教学实验室获得校985的支持

 2001年,计算机系985重点研究项目“可扩展高性能集群计算机系统”联调成功;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两个二级学科也在当年被评为全国重点二级学科;8月,由计算机系与香港天时软件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清华—天时软件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2002年,计算机系全面启动讲席教授组计划;当年9月1日起,以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电机与计算机工程系黄煦涛教授为首的讲席教授组成员陆续来系工作,分别在人机交互、图像处理、多媒体和计算机视觉等方面与计算机系开展合作

 2004年,中国第一台基于“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的核心路由器BE12000由计算机系和清华紫光比威公司共同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核心主干网CERNET2等项目的建设,标志着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2006年,计算机系举行解放军某部工程硕士毕业典礼暨合作意向签字仪式

 2007年,根据清华大学部署,计算机系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建设计算机学科,派出周立柱任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首任系主任,黄维通任常务副系主任

 2008年10月18日,计算机系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在清华大学大礼堂隆重召开

 2009年,清华大学首个设在海外的联合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下一代搜索联合研究中心(NExT)”成立

 2010年,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开展首次国际评估

首届“先进计算全英文硕士项目”举行开班仪式

 2011年,出版《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本科专业教育培养体系》

举行“纪念钟士模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暨钟士模先生塑像安放仪式”

郑纬民当选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

 2012年,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签约合作开展计算机双硕士学位项目

计算机系校友会成立

 2013年,清华大学在全国计算机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一

计算机系负责研制的“学堂在线”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平台上线服务

2014年,计算机系人事制度改革正式启动

 2015年,计算机系超算团队包揽年度三大国际超算竞赛总冠军

 2016年,搜狗公司捐赠清华大学1.8亿元,联合成立“清华大学天工智能计算研究院”并支持新系馆建设

清华大学增列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成立,计算机系负责运营全球最快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计算机系教师的联合成果首获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戈登·贝尔”奖

 2017年,计算机系牵头清华大学计算机大类本科生招生培养,吴建平担任首席教授

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顾问委员会成立

清华大学在全国计算机一级学科评估中获得A+

计算机系教师的联合成果再获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戈登·贝尔”奖

 2018年,9月16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建系60周年纪念大会在新清华学堂举行

清华大学举行计算机学科顾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清华大学在US News世界计算机学科排名中名列第1位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

计算机系超算团队在2018年三大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ASC、ISC和SC中,包揽了全部三项竞赛的总冠军,实现了继2015年后的又一次“大满贯”

 2019年,·清华大学举行计算机学科顾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