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项目成果纳米光纤技术原创性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当前光子学方向的研究热点之一
2003年童利民教授关于纳米光波导的研究成果“Subwavelength-diameter silica wires forlow-lossopticalwaveguiding”在Nature上发表
随后几年,在纳米光纤谐振腔以及增益介质型纳米光纤、微光纤激光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5年8月,Laser Focus World杂志在题为“Photonics Frontiers: Subwavelength opticscomeintofocus”的评论中指出,由浙江大学和哈佛大学合作首先开始研究的“纳米光纤”已经成为光子学前沿研究的焦点之一;2006年关于微纳光纤激光器的研究结果发表后受到PhotonicsSpectra杂志和Optics的专题报道
童利民教授在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和霍英东教育基金一等奖,2007年获得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中青年科技奖
在液晶投影光学引擎与元件技术研究上实现突破,采用非成像光学技术,提高了投影系统的光能利用率,建立了投影显示技术的研发平台,研制出一系列填补国内空白的投影显示设备,推进了我国投影显示产业的发展,使我国成为投影显示光学元件产业的大国
该项目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项目负责人刘旭教授获2004中国青年科技奖,2005年被授予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称号
在投影显示技术方面,实验室为国际知名的投影机商NEC设计高光效投影显示器等,在东亚相关领域形成广泛影响,成为现代投影显示领域国际上最为重要的技术、人才供应地之一
在光子晶体与人工负折射介质研究中取得诸多进展,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论文,研究成果在2004年亚太光通讯大会(APOC2004)上应邀作全会特邀报告
作为首席科学家,何赛灵教授主持的973项目“新型人工电磁介质的理论和应用研究”2005年获得批准,研究总经费达1500万元
2007年何赛灵教授作为共主席在浙江大学成功承办了OSA纳米光子学国际会议,研究团队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7年12月何赛灵教授当选为OSA fellow
在生物光子检测技术上,开展了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OCT)的研究,在国内首次获得人眼底活体视网膜高分辨层析图像,取得了优于商业化产品(ZeissHumphrey第三代眼底OCT仪)的满意结果,成果属世界前列水平
项目负责人丁志华研究员2004、2006年连续两届被邀请在中国光学年会生物医学光学专题作“OCT技术与应用最新进展”的特邀报告,多次被邀请至国外(美国,瑞士,韩国等)作访问交流,并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及多项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在精密光学检测和加工设备方面,开展了大面积高精度光刻设备的研究,实验室与国际著名企业合作研制成功分辨率为1微米的12英寸硅片一次曝光镜头,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验室所依托的浙江大学光学工程学科在近几年的全国学科评比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全国一级学科评比中,2002年获得全国第四名,2004年获得全国第二名,2006年获得全国第一,2007年在全国研究生院一级学科评比中获得第一名;浙江大学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被评为2005年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浙江大学光电系成功举办了二十年来规模最大的全国光学大会,国内外共1300多人参加了大会,被时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的母国光先生誉为“群贤毕至”,开创了中国光学学会成功举办大型年会的先例
国际学术交流活跃,近年来每年都承办国际学术会议,有多名教授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会议上担任共主席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