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办学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办学历史1902年1月10日,清政府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

管学大臣张百熙负责重建事宜

校址设在地安门马神庙和嘉公主旧第(景山东马神庙)

由于没有合格的学生来源而国家又急需人才,大学堂决定先开办预备科和速成科,速成科分仕学馆和师范馆

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

1904年京师大学堂四类:语文、数理化、史地和博物

博物类有动物、植物、生理、卫生、农学矿物等课程

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

优级师范科第一年学普通课;第二年分科学习,共分四类:语文、数理化、史地和博物

博物类有动物、植物、生理、卫生、农学和矿物等课程

1912年,民国成立,改订学制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称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有国文部、英语部、史地部、理化部、数学部和博物部

学校改革课程和专业体系,扩充学科专业,扩大招生,增加研究科,延聘名师,为高师改大奠定了基础

高师的师生们坚信教育可以兴国,他们恪守校训,关心国事,勤奋攻读,注意品行,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学校开始设立附中附小为教育实习场所

1912-1916年,彭世芳任博物部教务主任

彭世芳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任职期间兼教博物部的植物、日语课程

1917-1919年,陈映璜任博物部教务主任,1919年冬,高师第一任校长陈宝泉赴欧美考察教育,由陈映璜代理校长

陈映璜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博物部,任职期间兼教人类、动物、生理、日文等课程

1920-1921年,博物部教务主任未见记载,只记有博物部助理员魏崇浚、雍克昌、张起焕

1921-1923年,王烈代理博物部主任,陆费执兼管博物部生物类课程的教学工作

王烈毕业于德国勿兰堡大学地质系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5月,经校务会批准博物系改为生物系(西迁时),系主任郭毓彬

此时,生物系有一级教授武兆发,二级教授汪堃仁,三级教授郭毓彬

1950-1952,张春霖教授任系主任

1952年,按政务院、教育部决定,进行院系调整

北京辅仁大学生物系和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合并,合并后生物系共有教授4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助教13人

院系调整后汪堃仁教授任系主任

为增强师资力量,开设新教学计划课程,从北京大学生物系调入董愚得(提升为副教授),从清华大学调入乔曾鉴(提升为讲师)

调整后在原辅仁大学生物系原址内进行教学工作,当时设有无脊椎、脊椎、细菌、人体生理、生物化学、组织胚胎、植物形态、植物分类、切片技术等实验室和动、植物标本室

调整后充实了仪器标本,拥有相当数量的显微镜和大型离心机等

此外,还有大量的矿石标本和动植物标本,以及人体解剖模型等

院系调整后,修订与调整了教学计划,当时全面向苏联学习,基本上按当时苏联土壤生物系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取消学分制,改为学时制,将公共必修的英文课改为俄文课,增加了米丘林生物学和人体解剖学,取消了比较解剖学,将植物分类、植物形态合并成植物学(一)和植物学(二),将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学合并称动物学(一)和动物学(二),将组织学和胚胎学合并成组织胚胎学,开设植物生理及微生物学、生物教学法、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等课程,并将动植物标本采集改为野外实习,固定于教学计划中,一年级到海滨,进行无脊椎动物及低等植物实习;二年级上山,进行脊椎动物及高等植物实习

在学生管理上,实行了兼职辅导员制

1998年组建成为生命科学学院

百年的沧桑巨变,世纪的艰苦磨砺,几代学人的星火传承,赋予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的莘莘学子们诚信、勤勉、严谨、注重实践的学术氛围

一个世纪以来,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生物学教学与科研人才,其中7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推动了我国乃至世界生命科学与技术基础性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