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冶名师材郑强,1960年生,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2-1995年留学日本京都大学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主要研究方向:聚合物流变学多组分聚合物材料结构与性能、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
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研究项目近20项,经费总额度近3000万元
在Macromolecules, Polymer, Carbon, Macromol. Chem.&Phys., J. Polym. Sci. Part B: Polym. Phys., Chinese J. Polym. Sci., J. Mater. R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等高分子和材料学科相关领域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0余篇,SCI他引1300余次
此外,获国家授权专利28项,已受理专利24项
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02)、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2005)、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
先后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有机高分子材料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会流变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国高分子科学委员会聚合物表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委员会委员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Rheology, Japan》中国地区编委,《科学通报》特约,《高分子学报》、《高分子通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功能材料》、《功能高分子学报》、《应用化学》、《塑料工业》、《有机硅材料》、《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等期刊编委
于杰,工学博士,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务院津贴获得者,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
中国科协第六、七届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和贵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近几年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目、973前期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3项、国家财政部成果转化项目1项和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各1项,主持贵州省“九五”科技攻关、省火炬计划、省科学基金等10余项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
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1)、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1),贵阳市科技进步1等奖1项(第1),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贵州省优秀专利奖1项,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1项
主持研制开发的军用高性能聚合物复合材料通过了军方的技战指标评审,并大批量列装;主持研发的系列聚合物基改性材料,替代进口产品获得广泛应用,相关成果转化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何力,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津贴获得者,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州省科协副主席、塑料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主持承担了国家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973前期项目等9项国家、省级科研项目
先后在《maerials&Design》,《Chinese Physics》,《ACTA metallurgicaSinica (EnglishLetters)》,《高分子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先后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四等奖1项,贵州省青年科技奖1项,全国第十届发明展览会银奖1项
罗筑,男,1963年9月生,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高分子材料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在聚合物改性材料高性能化方面有较深造诣
研发的高强、高韧或功能化的聚烯烃、工程塑料系列聚合物改性材料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批量应用于军工及汽车零部件,在贵州省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贵州凯科特材料有限公司从事成果转化工作,获发明专利授权9项,研发的特种包装和汽车专用料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将科研和教学建立在学科前沿,主持和主要参与了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贵州省科技攻关等多项科技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40余篇, 培养研究生20余名
2001年获第四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2005评为年贵州省青年科技优秀人才培养对象;2007年“高性能聚烯烃复合材料研发及应用”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2008年评为贵州省省管专家
2011年评为贵州大学学术带头人
谢海波, 博士,教授
2006年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
2006年7月至2010年2月分别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生物质资源学院、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国家细胞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与初级研究员工作
于2010年3月通过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所级百人计划”人才引进回国工作,在生物技术部、大连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生物能源研究部任副研究员、项目研究员
2015年3月,通过贵州大学“学科学术带头人”高层次人才引进,到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工作
在Green Chemistry, ChemSusChem, Biomacromolecules等杂志共发表SCI论文40余篇,累计他引1400余次(其中1篇>400次;4篇>100次)
曾获中国林学会“梁希”青年论文三等奖;“离子液体与绿色过程”青年创新奖;大连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职业启动奖
合作主编英文学术专著1部,参与撰写中英文专著6部(其中中文一部);近5年申请中国专利12项
在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做口头报告20余次(邀请报告6次),2009年第30届美国环境毒理与化学年会“绿色生物炼制”分会,2015泛太平洋地区化学会议(Pacifichem2015)木质素转化分会共同主席
Green chemistry, Chemsuschem,Chemical Review等近十个国际知名期刊杂志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函评专家,欧盟研究委员会启动项目评审专家
近5年,承担各级科研课题7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3项),累计科研经费600余万元
刘其斌,男,贵州玉屏人,侗族,博士(后),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州大学学术带头人,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理事,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会员
2005年在大连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2008年在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出站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贵州省民盟省委委员,第十届贵州省政协常委
刘其斌教授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贵州省工业攻关等各类课题20余项
刘其斌教授主持的“宽带激光熔覆梯度生物陶瓷复合涂层及其生物活性”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创新之处是采用梯度设计思想,利用宽带激光熔覆技术,在钛合金表面制备了梯度生物活性陶瓷涂层,揭示了稀土氧化物的掺杂量与激光熔覆过程中催化合成的生物活性陶瓷相数量、生物活性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刘其斌教授共指导了30余名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研究生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有6篇被“SCI”收录,25篇被“EI”收录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美国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
出版了1部学术专著
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4项,贵州省青年科技奖1项,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
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项
刘其斌教授所领导的贵州省先进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应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已经在国内的激光材料加工界占有了一席之地
梁益龙,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材料结构与强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热处理学会理事、贵州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材料热处理分会主任委员,材料热处理学报编委、金属热处理杂志编委、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省国资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省科技厅新材料专家组成员、贵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新型金属材料、材料强度与断裂以及热加工装备的教学、研究开发工作
主持承担和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速重载列车关键材料及制品的研发》、《多丝大直径钢绞线材料及制品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发动机结构材料小裂纹疲劳扩展问题》、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贵州省攻关项目、贵州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市科技局重点科技开发项目及企业重大开发等十余项
2000年为国家重点工程关键设备去应力退火而主持承担的《大型燃油退火炉的研制》项目具有重大的技术创新,在热效率及消除应力等主要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企业新增产值2亿多元,利润2000多万元,税收1100多万元,为国家节约资金1400多万元,使企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现已在贵州、河南、山西等地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高速重载机车弹簧材料及制品的国产化研究中,解决了弹簧产生早期破坏的问题,制品使用寿命显著提高,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同时开发了弹簧制品显微复相组织可控制的热处理新工艺,使弹簧材料的强韧性、强塑性等力学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先后在权威学术刊物、重要学术刊物、国际会议以及其它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50余篇学术论文
2001年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获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获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度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发明创造竞赛一等奖、2004年获全国发明展览银奖等六项奖励,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
2002年度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2年并被评为贵州省第二批省管专家
张金柱,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津贴获得者,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大学学科学术带头人
主要从事冶金与金属材料物理化学的教学和科研
近年来主持和完成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钢中稀土元素与低熔点杂质元素砷的作用规律研究”和“鲕状赤铁矿的固态选择性还原动力学与还原产物分离的研究”,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基金“钢中稀土元素与低熔点杂质砷的作用规律研究”按期于2012年10月结题并通过验收,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的“含钛高炉渣理化性能对高炉生产影响的试验研究”和“优质钢中夹杂物来源研究”按期分别于2010年1月和2011年10月结题并通过验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炉炼铁用烧结矿粘结相的微观组织和矿相成因研究”按期完成于2010年5月批准结题
分别于2002年和2007年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于2003年获得“十五”以来贵州省优秀技术创新项目二等奖;2004年获贵州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5年以来,累计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李军旗,男,中共党员,江西安福人,汉族,1962年9月生
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贵州大学学术带头人
兼任贵州工业节能技术研发与能效评估中心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冶金新技术、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和冶金能源与环保等方向的研究
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经费达1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8篇被EI或SCI收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
曾2次获得贵州省省直属高校优秀共产党荣誉称号
李军旗教授与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中电投遵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贵州高硫铝土矿的脱硫技术开发”项目的研究成果为贵州高硫铝土矿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将对我国氧化铝生产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肖虎,男,中共党员,浙江杭州人,汉族,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大学学术带头人,中共贵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
陈肖虎教授研究成果获国家专利授权15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完成了“磷矿伴生碘资源回收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稀土共晶Al-Si合金新材料制备”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实施,完成了高纯钛制备技术的研发
解决了关键性的技术难题,有重大发明创新,在技术成功向生产力转化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推广中,业绩突出,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陈肖虎教授主持自行设计制作在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磷肥厂建成的磷矿伴生碘资源回收新技术产业化装置,是世界上唯一的用磷矿伴生极低品位碘资源工业化回收的的生产装置
该技术的成功工业化实施使我国碘工业总产量翻了一番,同时改变了贵州缺碘的历史
该新技术相当于为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增了一个(按现市场价值计算)价值110多亿元的大型碘矿山,该新技术的推广,有望成为贵州工业化强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陈肖虎同志获2010年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年度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三等奖;2011年贵州省专利奖金奖;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2008年度技术创新成果特等奖;贵州省青年科技奖1项,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陈肖虎同志被评为贵州大学2009年度感动校园十大人物;2010年度贵州省直属高等学校“十佳教职工党员”;2011年贵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全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