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科研成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科研成果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地球科学学院形成以科学研究形成壳-幔体系物质及其交换过程、地球表层系统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化、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三大研究优势与特色;在地球生物学、区域大地构造与岩石流变学、岩石圈地球化学、第四纪环境与灾害、行星地质与比较行星学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每年发表SCI学术论文150多篇,共6篇高水平研究成果在《Nature》(4篇)、《Science》(2篇)杂志上发表;地球科学学院1999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6项(第一完成单位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2002年以殷鸿福院士和杨遵仪院士为首的科研集体主持研究的中国浙江省长兴县煤山D剖面及其27c层之底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确认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俗称“金钉子”

作为国际对比标准,它的确立标志着所在国的地层研究水平,为中国赢得了学术荣誉,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该成果被评为“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

2002年该工程被国家科技部、科技日报社和中央电视台评为公众关注的中国十大科技事件之一,2008年该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