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成果科研概况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成果科研概况截至2022年11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发表SCI论文1497篇,其中在TOP15%期刊发表论文589篇,占总论文数量的39.3%;在IF≧5期刊发表论文540篇,占总论文数量的36.1%

“十三五”期间,动物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性等各类奖项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和友谊奖各1项,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4项、国际合作奖2项,2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5项成果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论文发表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5年10月21日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动物研究所2014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在全国研究机构中排名第19位(2005-2014年SCI数据库收录的动物研究所论文截至2015年9月累计被引用2223篇,被引用22342次);年度“表现不俗论文”数量149篇(占2014年动物研究所发表论文数的56.87%),排名第20名;SCIE数据库收录论文数量排名第25位

根据《中国科学院生物类研究所论文与引文统计》(2010-2015)报告表明,动物研究所在2010-2015年以全部著者和第一著者被收录SCI论文数量分别为2591篇和1537篇,分别位居中国科学院生物类研究所第3名和第2名;2010-2015年在JCR各主题领域影响因子TOP10%期刊发文量及被引频次(SCI第一著者)分别位居中国科学院生物类研究所第2名和第4名;2009-2014年在JCR各主题领域影响因子TOP30%期刊发文量及被引频次(SCI第一著者)分别位居中国科学院生物类研究所第3名和第5名

2015年12月17日,Nature发布了Nature Index 2015 China,分析了2012-2014年中国三年的研究成果,并根据WFC(Weighted Fractional Count)评分评选出了中国排名前五十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Top 50 Institutions in Life Sciences)

动物研究所在其中排名第14位,并在中科院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所中排名第3位

 科技创新在细胞编程与重编程方面,利用CRISPR-Cas技术首次在重要模式动物大鼠上实现了多基因同步敲除,并证明此技术引入的基因修饰可通过生殖细胞传递到下一代,该突破对于推动利用大鼠进行基因功能研究和大鼠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果蝇和斑马鱼为模式,发现Smurf通过位点特异性的泛素化修饰Ptc蛋白,正调控Hh信号通路活性,这一机制有利于生物体内信号受体细胞对外源Hh信号进行有效解读,并在维持信号的稳定传递上起重要作用;成功建立了大鼠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系,并证明其在长期培养过程中仍可维持单倍性和多能性,这一工作将对人类疾病模型研发和开展基因功能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有害动物调控机制方面,成功破译飞蝗基因组图谱并揭示其食性、迁飞和群聚的奥秘,为更好的揭示蝗灾爆发机制以及开发可持续性治理策略和新的控制方法提供了宝贵的基因组资源,也为推动蝗虫成为研究人类疾病和行为的生物医学模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基于多年研究成果的积累,从蝗虫型多态现象的进化、型变的分子基础和调控机制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近十年来在蝗虫型变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研究中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于加深人们对蝗虫型变机制的理解以及蝗灾可持续治理新策略和新方法的开发,都具有重大意义;全面系统阐述了关于红脂大小蠹入侵机制和综合防控理论;在松材线虫转型发育及其与媒介天牛-蓝变菌共生互作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动物进化与保护方面,重建了大熊猫800万年的种群分化历史,指出虽然现生大熊猫的三个遗传种群均具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潜力,但是其栖息地破碎化现状及隔离种群间有限的基因流再得不到有效改善,他的遗传多样性将会在未来缓慢丧失;从基因组水平进一步确证了地山雀是“山雀”而非“鸦”,并发现其基因组中与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家族发生了扩张、与免疫和嗅觉相关的基因家族发生了收缩以及与低氧反应和骨骼发育相关的基因经历了正向选择和不同程度的快速进化,揭示了地山雀为适应青藏高原的特殊环境,产生了基本的生存适应策略演化

 科研获奖获奖名称获奖等级获奖时间检疫性害虫苹果蠹蛾鉴定监测与防控技术联合研发与推广/2016-12早期妊娠的分子调控一等奖2015-11-11卵子发生、成熟及受精机制研究一等奖2015-11-11中国及周边地区蜡蝉总科的系统研究二等奖2015-2-9浙江松林重大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一等奖2014年哺乳动物多能性干细胞的建立与调控机制研究二等奖2014-12-12重大检疫性害虫红火蚁的监测、预警及控制关键技术示范推广一等奖2014-11-6苹果蠹蛾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二等奖2014-2-10中国迁移性蝗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一等奖2013-11-8蝙蝠的行为、进化及其与病毒相互关系的研究二等奖2008-11-25松褐天牛生物学特性及扩散规律研究三等奖2009-1-22运动诱导的线粒体活性氧生成及其对能量转换的调节二等奖2010-1-7青藏铁路沿线鼠疫生态与控制研究二等奖2009-10-9细胞、器官衰老的分子机制研究与个体化衰老评价的建立及应用一等奖2009-12-25衰老的分子调控机制及个体化衰老评价的创建和应用二等奖2010-11-29心力衰竭的分子机制研究三等奖2011-11-28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机制及卵子质量控制一等奖2011-6-16母胎免疫豁免和排斥的分子机理一等奖2011-6-16备注:本表格列举了部分的科研获奖内容,更多科研获奖内容详见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