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成果抚今追昔,当我们回顾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的发展历史时,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特别缅怀和纪念那些曾经为我国植物分类学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的建立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前辈,他们是:对我国早期植物分类学研究和植物标本采集工作作出重要贡献的钟观光先生(1868-1940),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胡先骕先生(1849-1968),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标本室主任、庐山植物园创始人秦仁昌先生(1889-1986),昆明植物研究所创始人之一蔡希陶先生(1903-1981),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创始人刘慎谔先生(1897-1975)和夏纬英先生(1895-1987);此外,还有:唐进(1897-1984, 单子叶植物),陈封怀(菊科、报春花科及东北植物),汪发缵(1899-1985, 单子叶植物),俞德俊(1908-1986, 蔷薇科及云南植物),王启无(云南植物、苔藓类),李良庆(1904-1959, 淡水藻类),周宗璜(真菌类),林鎔(1903-1981, 龙胆科、菊科及福建植物),孔宪武(1897-1984, 东北、华北及西北植物、藜科、蓼科、苋科),郝景盛(1904-4956, 忍冬科及树木学),钟补求(1908-1981, 桔梗科、玄参科、秦岭植物),匡可任(胡桃科、云南植物),简卓坡(虎耳草科、西南植物地理),王作宾(河北及秦岭植物),王云章(真菌),陈伯川(苔藓),朱彦丞(地衣),王冠儒(禾本科);关克俭(标本管理、十字花科),夏纬琨(标本管理),刘瑛(标本采集),王宗训(华北植物及标本管理),傅坤俊(秦岭植物研究及标本管理),刘继孟(标本采集),郝廷瑞(标本管理),韩树金(标本管理),徐连旺(标本管理)等等
七十多年来,经过几代植物学家和技术人员的艰苦努力,已发展为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当今馆藏腊叶标本愈220万号,其中苔藓标本28万号、蕨类标本15万号和种子植物标本177万号;并妥善保藏了1万余份模式标本
还有8万号种子标本和7万号化石植物标本
几十年来,我馆以其丰富的馆藏量、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管理水平吸引着众多专家学者,迄今已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个植物标本馆建立了标本借阅和交换业务,为《中国植物志》等一系列专著的编研、植物学学科的发展和科普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标本馆的定位和目标: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建设成为东亚植物标本的保藏中心和经典分类研究中心,在馆藏标本、研究和管理水平以及硬件建设等方面力争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标本馆的发展规划:1、通过采集和交换(特别是收集我国没有分布的重要类群)等途径,增加标本馆藏量;2、建立稳定的经典分类研究队伍,培养后备人才,深入开展植物分类学研究;3、加快标本馆数据库的建设;4、进一步加强植物学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