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直属高等学校原属高校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
1959年6月、1960年5月,校名先后改为吉林科学技术学院、吉林科学技术大学
1960年11月,校名仍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
建校以来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直至1968年5月划归国防科委领导
甘肃科学技术大学,1959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开办,隶属于中国科学院,1961年8月并入兰州大学
1958年,在全国大办教育的热潮中,中国科学院除创办了中国科技大学外,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开办了光机学院,中科院大连石油化学所煤炭研究室办起了大专水平的科技学校,其它一些研究所也办起了一些大专、中专学校
1959年5月5日,中国科学院院务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我院学校工作的情况和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大跃进”以来由院属单位兴办的学校,提出了调整、合并的原则;同年7月11日,院务会议通过将电子所附属的科技学校和力学所附属的科技学校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北京科学技术学校,面向社会招生,为研究所的实验技术系统培养人才,这所学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撤消
1978年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后,中国科学院在原有1所直属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基础上,将浙江大学、成都工学院(更名为成都科学技术大学)、黑龙江工学院(更名为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划归其管理
原直属院校名单浙江大学: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后,由教育部直属改为隶属中国科学院和浙江省双重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
1980年10月改属原国家教育委员会
成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1978年10月,成都工学院由教育部划转中国科学院,更名为成都科学技术大学,隶属中国科学院和四川省双重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
1980年10月改属原国家教委
1993年11月,与同属国家教委的全国重点大学四川大学合并成立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12月22日经教育部决定更名为四川大学
原成都科技大学是中国西部地区全国重点工科大学之一,在主要科研学术数据上,如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经费、科技转化、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等,均为当时西南地区工科高校第1位
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黑龙江工学院原为黑龙江省属高校
197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黑龙江工学院更名为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隶属中国科学院和黑龙江省双重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
经党中央批准,由著名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机械研究所所长王大珩任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1981年7月改为隶属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
1982年8月25日,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的隶属关系改由机械工业部领导
1995年10月,与哈尔滨电工学院、哈尔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哈尔滨理工大学
1998年划转黑龙江省属,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8年,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中被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十所高水平大学之一
2011年入选国家首批“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2015年成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
2018年入选黑龙江省国内“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中国科学情报大学:1958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组织院图书馆和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情报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中国科学情报大学
1959年8月并入同为中国科学院直属高校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科学情报系,培养了一批图书、情报、出版人才,其中有很多人后来成为业务部门的领导或学术带头人
1960年该系撤销,学生分别并入物理、化学、生物等系科专业
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2005年3月4日,根据《关于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并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通知》,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并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是中国科学院创办的一所正规化的、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
经北京市教委验审合格并报经国家教委备案后于1983年9月30日正式成立
经中科院批准,1988年6月学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联合组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学院在海淀区科研院所、高技术企业集中的科学城设有中关村分部
学院不仅是中科院各类管理干部的基地和管理科学的研究基地,而且肩负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重任,面向全国招收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具备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办学能力和完整的教学体系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职工大学: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业余职工大学,1981年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创办,198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职工大学至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独立设置、大专建制的成人高等学校,地处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内
1982年,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同四川省高等教育局对学校进行验收、复审,并由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职工大学
1983年3月由教育部备案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职工大学中专部,是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的专家、教授、工程师、职工子女就读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经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有关领导和学校行政会议研究决定:2004年实行内外合招(学生待遇一致),面向社会招收应、往届初中、高中毕业生
建校以来,为我国培养出大批的专业型高科技人才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58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科院长春光机所首任所长王大珩遵照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要建立一所主要为国防培养光学人才的高等学校的指示,创立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亲自制定专业、系的设置,讲授基础课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这一校名,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笔题写
1959年6月,中国科学院吉林分院和吉林省教育厅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长春机械学院、长春化学学院合并,定名为“吉林科学技术学院”
1960年5月,又将校名改成“吉林科学技术大学”
1960年11月,随着长春光机所和长春机械所合并,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与长春机械学院真正合为一校,校名仍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吉林科学技术大学的名字不再沿用
1960年10月,张希光同志从武汉调到长春光机所任副所长,分工主管学院全面工作
1960年底,在校学生规模超过1000人,分成院本部、中专部(长春光机所创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制造学校,归学校附属)、一系一部(原机械学院)三个地点上课
根据当时的办学规模,仅靠长春光机所自身的力量办学,已经难以承当;鉴于此种情况,从1961年开始学校停止招生两年
1962年5月30日,吉林省委宣传部宣布,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停办
这个决定,对于诞生4年的学校来说是一个强烈的震动
在这种情况下,王大珩同志立即找到当时省委主管文教工作的书记富振声同志,反映国家对光学精密机械方面人才的急需情况,富振声同志接受了王大珩的意见,并给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同志打电话,建议把学校办下去
与此同时,王大珩又与张劲夫、郁文等中国科学院领导同志多次商量把学校保留下来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62年8月,国务院发出国教张字242号文件,指示学校由中国科学院和国防科委共同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
就这样,学校成为长春市1958年创办的十余所院校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学校,也成为当时全国407所高校之一
1962年9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军委《关于国防工业高等学校调整精简工作的请示报告》,指出:“加速国防工业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防工业的生产和国防科学技术研究事业的发展速度,必须大力办好现有的几所国防工业高等院校;”“培养出政治质量好、技术专业好、身体健康的高质量的技术干部,是国防工业高等学校最根本的任务
”此后,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同志亲自打电话给张劲夫同志,指示中国科学院要负责办好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为新中国的光学事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聂荣臻副总理等一批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指示批示鼓舞了全院师生,对学院后来的发展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62年12月,学校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
从1963年开始,学校对发展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调整
1963年9月,学校在光学仪器、精密机械制造工艺、应用光学、应用物理4个专业恢复招生,115名学生报到入学;同年,首届毕业生373名学生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参加了毕业典礼
1965年2月,中国科学院同意学校与长春光机所分开,人员编制和经费独立核算,这时学校才真正成为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直属单位
1968年5月,学校划归国防科委领导
1971年,学校划归第五机械工业部领导
1978年开始研究生教育
1982年至1993年,因国务院部委调整,学校先后划由兵器工业部、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机械电子工业部、兵器工业总公司主管
1999年,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
2000年,长春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并入
2002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王大珩院士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2004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大学
2007年,吉林省电信培训中心并入
2009年,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光学科技馆——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被批准建设,并由学校代管代建
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
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
长春理工大学现为吉林省、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长春市共建院校
甘肃科学技术大学:1959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开办的甘肃科学技术大学正式开学,学校设原子物理、地球物理、石油、地质四个系,首批招收新生400人,校园位于兰州分院院址内
至1959年年底,兰州分院共有13个院属单位即:大连石油所兰州分所、地球物理所兰州分所、西北地质研究室、物理研究室、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化学研究室、地理研究室、技术物理研究所、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613工程处和科学仪器厂、西北分院图书馆、甘肃科学技术大学
甘肃科技大学受中国科学院和甘肃省双重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
1960年,根据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中国科学院院部、甘肃省委的指示,兰州分院开始对院属单位进行调整
1961年8月,甘肃科学技术大学停办,合并到兰州大学
成都科技大学档案(1954—1993)1953年7月,高教部召开全国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四川化工学院副院长郑方和四川大学工学院院长康振黄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上做出了关于将四川大学工学院和四川化工学院于1954年暑期合并,建立四川工学院的决定
遵照高教部及西南高教局的指示,由四川大学工学院独立新建的成都工学院于1954年8月27日隆重举行了建校典礼,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汽车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并入, 由许琦之院长宣布成都工学院正式成立
成都工学院成立时,除独立前已有的机械、电机、土木、水利四个系的5个本科专业外,在河川结构及水电站水工建筑专业内分设了水能利用和水工结构两个专门化,还设有1个水利技术建筑专修科,在校学生共1273人
1954年12月31日,高教部(54)工会字第427号函告四川化工学院和成都工学院:“国务院11月29日(54)国文习字16号函,批准四川化工学院于1955年迁至成都与成都工学院合并
现决定两校合并后,学校名称仍为‘成都工学院’,学校的最大发展规模为10000人
专业设置仍维持两院原有专业不变
”合校后的成都工学院,有机械、电机、土木、水利、化工五个系,有机械制造工程、发电厂配电网及输电系统、公路与城市道路、道路桥梁与隧道、河川结构与水电站水工建筑、无机物工学、塑料工学、皮革毛皮与鞣皮剂工学、化学生产机械及装备9个本科专业,以及当年尚未调出的糖品物工学及植物纤维造纸工学2个本科专业和1个水利技术建筑专科专业
1955年至1956学年开学后,包括泸州分校在内,有在校学生2458人(本科生2387人、专科生71人)
197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工学院改为成都科技大学,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由中国科学院和四川省双重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
同年学校第一次参加全国重点院校录取新生,18个专业、7个师资班共招收本科学生1098人
1980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科技大学改由教育部和四川省双重领导,以教育部为主
学校从1957年开始到“文化大革命”前,全校曾有6个专业、8位导师,累计招收研究生26人,毕业20人
学校从1978年开始恢复招收研究生
学校设有22个系,49个本科专业和方向,3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校有教职工3616人,其中正教授124人,副教授681人,21名博士生导师,在校学生人数达1.3万人,其中研究生708名
从成都工学院至成都科技大学,历任校长有许琦之(1954年至1956年)、袁仲凡(1957年至1965年)、郑方(1965年至1982年)、曹振之(1982年至1983年)、王建华(1983年至1992年)、陈君楷(1992年至1994年);历任党委书记有许琦之(1954年至1955年)、郑方(1955年至1983年)、韩邦彦(1983年至1985年)、赵静桂(1985年至1994年)
1950年至1986年档案按党群、行政、外事、教学、基建、科研、产品几大类分类按年代编流水号组卷
1986年后按《高校档案工作规范》将档案在八大类一级类目下设二级类目组卷管理,其中,党群、行政类有档案3371卷;教学类有档案4123卷;科学研究类有档案864卷;基本建设类有档案295卷;仪器设备类有档案276卷;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类有档案23卷;出版类有档案1353卷(册);外事类有档案176卷;财会类有档案10190卷(册);其他(个人业务)类档案有1036卷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