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蓬勃发展“五五”(1976年~1980年)、“六五”(1981年~1985年),沐浴改革的春风唤醒了经营管理体制落后的中国钢铁企业
1978年,在当时计划经济状态下,钢铁企业只能按照国家的计划运作,缺乏自身发展活力,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束缚着人们的手脚
如何改革,如何让钢铁人当家做主,真正把企业的发展当成自己的发展,成了当时钢铁企业面临的迫切问题
当时,首都钢铁公司率先举起了改革的旗帜,走上了承包制的道路
也正因为如此,首钢由一个200万吨规模的钢铁厂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机械、电子、建筑等多种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也带动了全国的钢铁企业走上了新的经营道路
在此期间,钢材价格的改革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在计划经济时期,所有的重要物资都是由国家按计划价格(调拨价)统一调拨
改革开放以后,企业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企业超计划的产品可以不按计划价格,而是按照市场的协议价格自行出售
到了1985年,“双轨价格”变成了一种正式的制度
“七五”(1986年~1990年),从“计划温床”到“市场浪尖”,一九八七年,冶金工业面临着充分发挥投入产出和利用外资以产顶进两大包干政策,加速钢铁工业发展的新形势;面临着改变质量品种落后状态,保持经济效益和生产同步增长的新挑战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以改革、开放、改造为指针,以搞活大中型企业为重点,实行“五个推进”
“八五”(1991年~1995年),市场经济催生“中国钢铁第一股”,1993年我国第一家上市钢铁企业———马钢在中国香港成功上市,向全球发行股票
马钢作为第一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港上市,在当时的香港股市上引发了不小的轰动,被人们称为“中国钢铁第一股”
马钢的成功为其他钢铁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同时,中国钢铁企业逐步学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资本市场去运作、融资,走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