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协同创新中心计划方案

2011协同创新中心计划方案“2011计划”是一个改革性、引导性和支持性计划,其核心点和基本要求:一是以国家急需为根本出发点,这既是“2011计划”的目标和方向,也是标准和条件

高等学校要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集聚创新团队,形成创新氛围,巩固创新成果,培养创新人才

二是以选题培育为工作前提

高校要充分汇聚现有创新力量和资源,加强顶层规划,做好设计选题和前期培育

通过选题培育,确定协同创新方向,选择协同创新模式,组建协同创新体

三是以协同创新模式为合作纽带

通过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促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深度融合

包括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创新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

四是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重点

通过开展高校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八个方面的改革,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

五是以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为实施载体

 针对不同需求和不同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支持方式

对经教育部批准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将给予引导性或奖励性支持;对需要政策支持的,将根据实际需求在人事管理、人才计划、招生指标、科研任务和分配政策等方面给予优先或倾斜支持

六是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

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增强投入与产出的效益

 按照“2011计划”的目标,未来,国内一批高校将从重大前瞻性科学问题、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突出问题出发,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联合国内外各类创新力量,建立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国共计培育了167个协同创新中心,由高校牵头,联合了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优势资源

167个申请经过三轮严格认定,最终只有14个中心成为“2011计划”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