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认定名单2013年首批(14所)主要协同单位中居首单位为中心牵头单位,其他为共建单位
“2011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13年4月11日在教育部网站发布《关于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结果的公示》,如下:序号中 心 名 称主 要 协 同 单 位类别1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前沿2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军指挥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文化3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航科技集团等行业4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集团等行业5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南开大学等前沿6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区域7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行业8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前沿9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武汉大学文化10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商飞公司等行业11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浙江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浙江医学科学院、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区域12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等区域13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区域14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等前沿2014年第二批(24所)2014年度第二批“2011计划”专家综合咨询结果(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类)中心名称核心协同单位类型得票数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科学前沿34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行业产业33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区域发展33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科学前沿32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行业产业32高性能计算协同创新中心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产业31无线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行业产业31先进核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行业产业31南方稻田作物多熟制现代化生产协同创新中心湖南农业大学、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江西农业大学等区域发展31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行业产业30IFSA协同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科学前沿30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等区域发展30煤炭分级转化清洁发电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产业29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黑龙江大学、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产业28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科学前沿27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行业产业23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同济大学、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天津大学、国家信息中心、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技集团公司52所、中科院电动汽车研发中心等行业产业22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行业产业21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区域发展212014年度第二批“2011计划”专家综合咨询结果(文化传承创新类)中心名称核心协同单位类型得票数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外交学院、黑龙江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等文化传承创新22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部考试中心、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文化传承创新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黑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等文化传承创新21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山大学等文化传承创新20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等文化传承创新20 2013年首批初审名单(初审名单共35家,答辩通过17家,最终认定通过14家(即上表名单)
此次答辩未能通过的协同创新中心下次认定申报时可不占用牵头高校或地方推荐指标,不参加专家初审,直接进入会议答辩环节
)中心名称牵头申报高校答辩结果认定结果(最终通过)一、面向科学前沿类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未通过未通过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过通过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大学通过通过人工微结构与量子调控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未通过未通过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大学通过通过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未通过未通过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通过通过大陆构造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大学未通过未通过二、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未通过未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未通过未通过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通过通过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未通过未通过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通过未通过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通过通过三、面向行业产业类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中南大学通过通过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学通过未通过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通过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通过未来飞行器设计与制造共性基础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工业大学未通过未通过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同济大学未通过未通过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北京交通大学通过通过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通过未通过煤炭资源化利用发电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未通过未通过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江南大学未通过未通过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未通过未通过四、面向区域发展类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大学通过通过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工业大学通过通过广东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未通过未通过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未通过未通过脑重大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首都医科大学未通过未通过辽宁高端医疗影像装备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东北大学未通过未通过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工业大学通过通过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农业大学通过通过南方稻田作物多熟制现代化生产协同创新中心湖南农业大学未通过未通过生物多样性与云南特色农业协同创新中心云南农业大学未通过未通过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