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作家协会发展历史省作协现有会员2959人,中国作协会员407人
山东省作家协会1988年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以前,是正处级编制,隶属省文联
第三次代表大会以后单列建制为正厅级单位,经省编委批准,设立办公室和创联部两个机关职能办事机构,并将省文联的7个事业单位划归省作协隶属
这7个单位是:文学创作室、文学研究所、文学讲习所、山东文学社、黄河诗报社、当代企业家杂志社和《作家信息报》
自1988年第三次代表大会以来,省作协机关办事机构和作属事业单位发生了一些变化
1989年7月,作协机关增设政治处
1996年3月,政治处改名为人事处,机关党委列入建制
1989年3月,创办《时代文学》双月刊,成立时代文学杂志社
1990年,《当代企业家》停办,当代企业家杂志社编制撤销
1988年10月《作家信息报》该名为《作家报》正式公开发行
1993年1月,由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文学评论家》更名为《文学世界》,2001年4月更名为《新世纪文学评刊》,2002年1月正式出版发行
1998年12月31日,《作家报》停办,刊号和报社人员划归大众日报社
1999年12月31日,《黄河诗报》停办,刊号和期刊人员划归省地税局
1950年6月 《山东文艺》创刊号出版
8月 举行全省第一次文艺评奖
1951年1月31日至3月8日 接待华东文艺调查团(李健吾等19人)访问山东
王统照、于寄愚、冯毅之、丁志刚为主负责接待,丁志刚陪同下乡
4月22日至28日 山东省文学艺术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济南召开
会议期间,山东省文学工作者协会宣布成立,为省文联团体会员
主席骆宾基,副主席王希坚、高兰
秋 《山东文艺》一些作品受到报纸不恰当的批判
与“无冲突论”观点影响有关
1952年3月至4月 “三反”“五反”后,进行文艺整风
9月 举行全省二次文艺评奖
12月 董均伦、江源夫妇开始到昌邑县牟家庄、临朐县东镇庙等基层单位深入生活,一直到“文革”开始
“文革”后,又重返东镇庙深入生活一段时间后,在曲阜等地又断断续续深入生活数年
1953年2月 王希坚、陶钝等,及文艺编创部部分同志和文化局创作组全体人员共11人,经过学习后,于下旬分赴广饶、莱芜、莒县等农村,及济南某工厂,深入生活,准备创作,时间约为半年
陶钝、王安友、苗得雨于1951年底调华东文联创作队后,已回山东深入生活近一年,此时起又同时下乡
3月起苗得雨去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
1954年2月 《山东文艺》停刊,与大众日报社文艺组合办《丰收》文艺副刊,每周在《大众日报》第三版刊出
6月14日至17日 山东省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济南召开,山东省文化工作者协会作为团体会员,出席了会议
10月 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召开
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作协名称自此时起
山东派出文学界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
1955年春夏 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批判胡风,山东吕荧等受到株连
9月24日至30日 苗得雨赴京出席全国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会议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会后,在团省委组织部长王树群带领下,与徐建春等向省直、济南、淄博、青岛青年传达会议精神
1956年3月 全国第一次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在北京召开
周恩来总理在怀仁堂接见了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并做了重要讲话
我们省1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他们是:王安友、宫琦、孔林、苗得雨、曲延坤、张汉云、王颖奋、陆安庭、李成财、阎一强、于良志、周荣贤、肖端祥
5月 △山东省青年文学创作者大会在济南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178位文学青年出席了会议
会议认真传达贯彻了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精神
这是我们省解放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青年文学创作会议,对大力推进文学创作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山东文艺》恢复出版,更名《前哨》
1960年1月更名《山东文学》
1966年又名《山东文艺》至“文革”停刊
先后有9人时间不等地负责与任副主编
3月至8月 文学部辅导青年作者创作,接受辅导的有李新民等
同时,于良志、阎一强、吕日生、翟永瑚、王安友、申钧之等先后到海阳、胶南等地,或在党政部门兼职,或到基层单位深入生活
1957年6月 “整风反右”开始,省文联和省作协的部分同志被错划“右派”
次年又有一部分同志受到“补课”处分
10月27日 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常委理事、山东文联主席王统照逝世
享年60岁
1958年“大跃进”中,省作协的同志参加了省里组织的各种义务劳动和文艺下基层活动
“大跃进”引起的“五风”及“全民写诗歌”等对文艺创作产生了影响
6月 《前哨》附办《诗歌画》半月刊,发行份数最高达25万,至1960年底停,后转为在《农村大众》报刊出《诗歌画》副刊,直至“文革”停办
1959年7月16日至21日 山东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济南召开,成仿吾当选为省文联主席
会议期间,召开了山东省文学工作者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并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省作协第一届理事会选举结果是:主席刘知侠、副主席田仲济、王安友、刘泮溪
1960年4月 召开全省文艺创作座谈会
该年抓“十年献礼”,抓出了一批有质量的作品
春起 多次组织文学工作者以“文艺服务团”形式下乡下厂采访写作和联系群众,其中专赴农业群英会、民兵群英会和文教群英会(省作协也有会议代表)现场采写,作品收入《民兵英雄颂》、《文教群英颂》等书
这一工作引起较大反响,在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中的第二次作代会上,山东分会作了专题发言
7月22日至8月13日 全国第三次文代会在京召开
与会人员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与合影
山东文学方面代表出席了作协二次代表会
他们是:鲁特、刘知侠、王安友、孔林、苗得雨、冯沅君、丁秀生、安林、严薇青、李宗谦、王希坚、陆侃如
秋 开展反右倾运动,一部分文学工作者作为重点受到错误评判
次年即纠正
1961年8月18日至9月2日 省作协有关同志出席在烟台召开的全省文艺座谈会,会议传达周总理和周扬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报告,讨论并通过了贯彻报告精神的“文艺工作八条”
11月至12月 省作协组织了一次开拓视野、推动创新的诗歌创作活动
先是11月8日举办诗歌座谈会,11月下旬赴泰安、一边参观一边讨论
活动由燕遇明主持,参加者有高兰、孔林、苗得雨、安林、张岐、邱勋、符加雷、阎一强、飞雪、刘饶民、陈作诗、冯中一、马怀忠等
1962年3月20日至23日 举行小说创作座谈会
刘知侠主持会议,王安友、于良志、牟崇光、王真光、张扬等30余人参加了座谈
5月6日 于大明湖畔举行诗会纪念屈原
7月22日 丁秀生(丹丁)的《历下漫话》第一次与读者见面
此栏目受到邓拓的注意,并给予鼓励
《历下漫话》在“文革”中成为丁秀生与“三家村”遥相呼应的“罪证”受到迫害
9月 一部分文艺工作者赴微山湖一带访问采访,燕遇明带队
11月7日 作协与省电台联合举行诗歌朗诵会,支援古巴人民反美斗争
1963年6月 贯彻中央“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批示精神,在全省思想工作会议上,苗得雨的《文谈诗话》被列为重点受到批判
8月 中国作协、《人民文学》北京召开全国青年作者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历时一个月,牟崇光参加了此会
1964年1月 《山东文学》转发毛泽东诗词十首
5月 《山东文学》刊发省作协署名文章:《组织工农作者创作学习的几点体会》
7月至10月 按中央指示精神,进行文艺整风
继而进行“四清”
10月至12月 省内报刊开始对苗得雨的《文谈诗话》进行错误的批判
1965年9月 《山东文学》开辟专栏,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发表了箫华等人的回忆录
△牟崇光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作者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
11月 《山东文学》推出“宁津县青年业余文学作者作品选”并为此发表专论
12月 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期间、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
山东省代表团的49位代表出席了大会
代表团由燕遇明带队,团员有宋协周、任孚先、于阳春、郭澄清、张长森、李向春、邵勇胜、孔祥雨、于书恒、肖端祥等
1966年至1970年1966年2月 牟崇光带领全家到栖霞县挂职乡党委副书记,深入生活,1974年2月结束
1966年6月 “文革开始
8月,在省万人大会上宣布第一批12名“黑帮”分子
他们是:余修、丁秀生(丹丁)、刘知侠、苗得雨、鲁特、赵剑秋、吴富恒等
此前,已公开点名批判余、丁,此后陆续点名批判另一些人,连续数年,并冠以不同名称打击迫害
随运动发展,有数不清的文艺工作者被“打倒”或“靠边站”,有的被迫害致死
文联与各协会被砸烂,所有文学业务活动均停止,《山东文学》亦停办
作协工作人员于1968年底被“一鞭子赶”下“干校”后又数批“插队”劳动
在这场浩劫中,文艺界成为“重灾区”
1971年12月 省里指示由鲁特任编委会主任,于良志、栾激泉为召集人,组织筹备恢复《山东文学》的出版
1972年5月 “文革”后的《山东文学》(改名为《山东文艺》)第一期(试刊)出版
刊物接受省革委文化领导小组和省文化局的双重领导,一直到文联恢复工作重新并入文联的建制
8月 《山东文艺》在威海举办由于良志主持的小说作者创作学习班,周坚夫到会并作创作辅导报告,学员有王润滋,辛显令、徐本夫等,有丁振家、马恒祥、王光明、李传瑞等
由此开始,通过办作者学习班提高作品质量便成为该刊延续至今的一贯做法
1973年11月 省文艺创作小组成立
燕遇明任组长,包干夫、鲁特任副组长,一些尚无工作的文联与作协领导、作家也在小组内,但深入生活无经费保障,其成员中有的不能发表作品
1974年1月 在省文艺创作小组基础上成立山东文艺创作办公室、隶属省文化局
由郭澄清任主任,任孚先、张云凤任副主任,蓝澄任支部书记
其成员有的在进行创作,有的在作辅导与深入生活
对郭澄清的长篇小说《大刀记》、牟崇光的长篇小说《烽火》进行了创作辅导,还出版了工农兵诗集《激浪滚滚》等
4月24日至21日 《山东文艺》访问团在于良志率领下,出访安徽省文联和《安徽文艺》,同安徽文联负责人严阵、《安徽文艺》负责人江流等进行了工作交流
5月23日 《山东文艺》召开座谈会,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了32周年
1975年1月 蓝澄到黄县挂职任副书记,深入生活,1979年3月结束
6月 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山东文艺》暂时停止出版
11月 省里在泰安召开文学创作会议,原省作协的部分领导及各地的作家30余人出席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刘知侠、董均伦、苗得雨、飞雪、李向春等
会议期间,已经停刊的《山东文艺》向与会者赠送了图书;会后,领导指示由孔林、苗得雨接手重新恢复《山东文艺》
1976年11月 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后,山东文学部出版了数期报纸型周刊《战地文艺》
1977年2月 《山东文艺》正式恢复出版
1980年1月起更名为《山东文学》,孔林任主编,苗得雨任副主编
至此,受到批判的苗得雨正式恢复工作
在《山东文艺》复刊的这一期上,以部的名义发表了评论文章《哪个阶级的需要?——戳穿“四人帮”反写真人真事的反动实质》,《解放军报》转载
5月23日 省文学工作者集会座谈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发表35周年,《山东文艺》出刊“沿着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胜利前进”特刊
6月至7月 由苗得雨、曲延坤带队,一批文学作者去招远深入生活并进行创作研讨活动
10月15日至17日 省文艺创作会议在济南召开
会议以《讲话》为指引,批判“四人帮”干扰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罪行
在会上发言的有田仲济、肖涤非、刘知侠、蓝澄、董均伦、宋协周、苗得雨等
1978年2月 《山东文艺》2月号开辟笔谈专栏,学习《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
8月20日 山东省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三届全委三次会议在济南召开,白如冰同志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按照省委的指示,决定恢复省文联
省作协的工作也同时恢复,并增补赛时礼、林雨、高澄清、姜树茂为副主席
9月10日 中国作协组织50余人大型作家访问团去大庆等地参观访问
山东刘知侠、苗得雨参加
11月16日 省作协恢复工作后第一次基层参观采访活动开始,访问团出发前,省领导同志接见了全体人员
以燕遇明为团长的访问团,先后访问了泰安、莱芜、石化总厂、胜利油田等
团员有王安友、林雨、安林、周坚夫、曲延坤、张云凤、李小萍等近30人
12月 省文学研究所召开文艺评论座谈会,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展开讨论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