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合成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社会贡献

绿色合成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社会贡献一、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成果斐然

实验室固定成员41人,教授20人,副教授16人,平均年龄43岁;姜忠义教授、马新宾教授、李振花教授、沈美庆教授、李韦华教授等5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或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年均培养硕士100名、博士25名、博士后6名,目前已经形成一支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在国内富有影响力的学术梯队

二、国际学术交流活跃

主办了国际学术会议“Super Green 2004: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upercritical Fluid Technology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 Applications”,并取得了2009年度第十届“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Utilization of CO2”国际会议在中国的主办权

教师与国外交流广泛,年均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访10余次,多次参加国际会议

三、重视科研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乙醇成套生产技术,已国内建成了20多套生产装置,应用于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中粮生化能源(衡水)有限公司、黑龙江华润金玉、安徽丰原、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等国家重点企业,燃料乙醇产品的国内市场生产能力占有率为70%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间相炭微球的生产技术,获得相关专利3项,在天津市科委的技术鉴定中被评价为“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2005年度天津市技术发明二等奖

技术转让后实现产值1341万元,利税500万元

目前,实验室承担着“863”项目6项、“973”项目3项、国家“十一五”军品配套项目3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等标志性项目

如“973”项目“己内酰胺合成的绿色化学及反应工程”、“甲烷直接转化的非常规过程”和“稀土-金属催化材料的功能调控及在移动源尾气净化中的作用”,“863”项目“生物炼制厂-基于可再生资源乙醇清洁生产技术”、“淀粉质原料为基础的燃料乙醇生产关键技术及共性支撑技术”等

另外获得大量横向科研资助,仅2005-2006年度就获得横向经费3300万

科研成果突出,共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授权专利5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38篇,其中二区以上论文58篇

四、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

刘昌俊教授课题组在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处理制备催化剂方面取得新进展,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得到认可;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万吨级树脂法双酚A成套技术,已获得相关的国内专利授权14项,国外专利授权5项,并获得2005年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姜忠义教授课题组近年来探索了高分子-无机杂化膜的设计理论,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 Langmuir,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间相炭微球的生产技术,获得相关专利3项,并获得2005年度天津市技术发明二等奖,并转让,实现产值1341万元,利税500万元;基础化工数据工作“热力学性质和传递性质的测定和计算”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五、下一步的工作设想一年的时间内,实验室在各项工作上均有一定进步,但仍需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不断增强整体实力

目前的研究方向符合国家科技发展需要,今后要做好与国内外其它研究集体的交叉互补工作,争取在3-5年内形成标志性成果,并获得国家级奖励,提高国内外影响力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